中国江苏网讯 (通讯员周国强 周京生)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中部的栖霞街道,北依长江,历来是工业大镇,区域内村居、厂区犬牙交错,铁路、公路、天然气、输油管线纵横遍布,辖区内多条入江支流穿境而过。早些年,由于受上游来水影响,加上沿河污水直排,河道水质不达标甚至黑臭,治理情况复杂、困难重重。栖霞街道以水质达标为底线,一手治标、一手治本,做好河道治理的“加减乘除法”,打通“堵点”、攻克“难点”、消除“痛点”,一步步从“就水治水”到“系统治水”,在优先保障断面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为河道长期稳定达标赢得时间和空间,全力打好水质达标攻坚战。
污水管网“做加法”,完善辖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工作。河道整治,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近几年,栖霞街道完善雨污分流片区56个,建设污水主管10.5公里、支管23公里,同时梳理河道排污管网,整治错接漏接、修缮跑冒滴漏管道。对区域内大型企业生活区没有污水主管的情况,通过架设2.3公里临时污水管线,接入污水处理厂,解决了片区污水收集问题。对无法接入管网的零散片区,采取就地处理措施,建设10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于不具备接入污水管网的临时工地,建立污水处理装置,达标排放。
污水排放“做减法”,坚决杜绝污水直排。栖霞街道区域内共有通江河5条,河道14条,有排口321个,河道整治后,排口减少到133个。情况最复杂、排口最多的滨江河两岸诸多企业、居民点、农田交错在一起,街道通过拆、并、堵、治,不仅排口数量从234个减少到68个,而且同步解决了雨污混流问题。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整治措施,辖区内8条河道完成劣Ⅴ类水体销号,绿化河堤面积近7万平方米。针对每条河道、每个排口,街道采取“一河一策”、“一口一档”原则精准整治,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河道进行分段监测,一旦水质不达标或排口晴天有水,及时溯源查明原因。严格落实街村两级“河长制”,加强河道养护管理,制定了《栖霞街道河道养护管理工作导则》,规范、科学指导河道养护工作。
综合治理“做乘法”,构筑源头活水生态网。河湖水系是流域水循环的载体,盘活水系可以有效改善水生态脆弱的问题,实现1+1>2的河道整治综合效益。街道结合区域规划,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目标,逐步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让片区河道形成一张水网,以实现河道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同时,利用邻近长江的地理优势,分别采取多点补水、潮汐调水、引流补水等方式,使片区河道的水流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体“大循环”,盘活“大水系”。统筹处理好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的关系,打造与区域发展相融合的水生态体系,营造与栖霞山遥相呼应的水文景观。
问题整改“做除法”,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街道辖区的几条通江河道处于流域下游,有的甚至跨市、跨区,断面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街道通过市、区级层面协调,与各水系上游主管部门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整治情况,保持信息畅通,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工作氛围。通过溯源和分段监测,掌握水质情况,明确整治主体,确保每个跨区域排口整治落地落细落实,为断面水质达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质稳定达标是一项艰巨的硬任务、硬指标,事关长江生态保护的大局。栖霞街道作为水质达标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确保断面达标,当好河道入江水质的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