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一江滚滚将绿绕,五山排闼送青来——美丽南通“沧桑巨变”之路
2022-09-06 11:11:00  来源: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1
听新闻

建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南通先后经历了3次中央环保督察,2016年7月中央首轮环保督察、2018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2022年4月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南通始终以随时备查的状态、慎终如始的心态、主动作为的姿态,全力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真正把督察作为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深度体检”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

昔日码头人影疏,今日五山似碧珠。

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区,是指主城区南部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以及周边长江岸线腹地,沿江岸线约14公里,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该区域是长江南通市区段的黄金岸线,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沿江产业腹地”。 虽有山有水,但五山及沿江地区几年前却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南通沿江岸线港口产业单一、效能偏低,“化工围江”,江风一吹,黄尘漫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南通市港口码头污染问题。南通痛定思痛,铁腕治污,全面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五山及沿江地区先后开展船舶污染、非法码头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20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区域内共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截堵污水直排口5处,退出沿线港口货运功能、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长江狼山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户),拆除河道周边违建6.5万平方米,腾退修复岸线12公里。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视察,听取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介绍,点赞南通发生“沧桑巨变”,让人“流连忘返”。

重化临江使人愁,产业重构上层楼。

南通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把保护长江与加快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一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通滨江片区退出港口货运功能,相关业务纳入南通港新的“一港四区”总体规划格局统筹,集装箱码头搬迁至下游通海港区。自2018年6月通海港口投产以来,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刷新纪录,2021年再创历史新高达145.2万标箱,比2018年搬迁前增长118.6%,跃升至全国江河港口集装箱码头第二位。大力整治“化工围江”问题,彻底关闭沿江2个化工园区,累计关停搬迁沿江化工企业495家,实现沿江1公里园区外化工企业“清零”。坚持产业立港、港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和沿海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海门临江新区通过产业生态链打造、创新生态链构建、供应链完善“三链”“化学式”融合,集聚了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构建了涵盖药物研发、原料药、医药制剂、片剂及医用新材料等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从曾经的化工园区蜕变为如今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临江新区一路走来,繁花似锦。另一方面,实施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按照“城市客厅、国际街区”定位,着力将南通滨江片区打造成高品质滨水空间,与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动静相宜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江片区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生态修复城市更新项目成功签约。随着2020年1月滨江片区首块土地以总价58.687亿元被成功竞拍,2022年2月《南通港总体规划(2035年)》成功获批,滨江生态绿廊、狼山国际邮轮港等项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污水废气过往已,乐安黎庶同生息。

通灵桥区域是通州区形成较早的工业集中区,此前聚集了11家污染较重的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其中印染类4家、化工类5家、燃气经营企业2家。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区域规划功能的调整,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了住宅小区、学校和商业娱乐设施等。部分企业废水、废气乱排等环境问题突出,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污水偷排、废气扰民”,附近有多个小区和中小学均受影响等问题。通州区痛定思痛,投入数亿元,对片区内70户民居等进行搬迁,共完成职工分流868名,累计处理污水2.5万吨,处置污泥13吨,清运液碱650吨、废油2000吨,拆除面积共计18.4万平方米。拆迁整治工作完成后,通州区先后投入3750万元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在平整出的13万平方米土地上种植了两万多株林木。如今的通灵桥区域,已是一派水清岸美的景象。区域污染问题的解决,也为金沙湾新区的建设扫平了障碍,一座高标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新城即将建成。通过综合整治通灵桥区域环境,推进通吕运河、通启运河、九圩港和化工、钢丝绳、印染等“三河三行业”整治,通州全区重点行业和重点河流治污取得长足进展。

道阻且长,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南通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注重沿江、沿海、沿河“三沿”联动,构建清洁能源、绿色制造、低碳生活“三大”体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努力建设富有江风海韵特色的花园城市,以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再一次的“沧桑巨变”。

标签:
责编:蒋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