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通过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乡院公司党总支,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组织青年党员成立数字化攻坚小组,主动学习、鼓励创新,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人才成长
培育技术攻坚青年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总支结合在全省各地乡村地区建设实践中涌现的需求和问题,以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党员为核心成员,围绕村庄规划编制数字化协同技术、乡村设计AI辅助技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精准配置等方面组建数字化攻坚小组,围绕党总支“青年派 服务+”党建品牌,开展“行走城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将技术攻关与广泛的项目实践相结合。面对知识储备欠缺及多学科交叉的挑战,青年党员们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为了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准确性,通过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仅深化了个人专业领域的知识,还促进了跨专业的知识融合,形成了村庄规划辅助工具软件、永久基本农田校核软件、允许建设区校核软件等常用工具。小组成功申请4项数字乡建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培养了一批有情怀、懂技术的青年党员,这些党员多次获得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属企业“优秀班组长”、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创优青等称号。
▲ 近年来成果申请的4项数字乡建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著作
数字赋能建设评估
把脉规划落地实施成效
党总支积极响应规划师下乡与“万师下乡、万村和美”等行动号召,系统谋划,深入乡村一线服务建设工作。为及时监测评估规划方案落地与乡村建设运营成效,数字化攻坚小组融合信息平台数据、乡村调研数据和社交媒体大数据等各类型数据构建乡村规划实施数字评估体系。在苏州地区,青年党员们定期深入全市7个涉农区(市),开展部门座谈、村庄调研与村民交流,收集一线数据,纠正数字评估技术路径,持续动态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形成“7个特征-6个经验-5个展望”的“765”评估结果被苏州市住建局高度认可,所形成的乡村创新建设实践经验清单也面向全市乡村宣传推广,助力苏州乡村基于在物质空间建设、长效发展模式、乡村治理、运维机制等方面形成更加多元、更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 苏州乡村发展评估体系示意
▲ 青年党员赴苏州各区(市)乡村调研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
系统挖掘保护乡村优秀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总支结合过往项目开展经验发现,乡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但是对于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价值评估缺乏可量化指标。数字化攻坚小组以宜兴南部山区为研究案例,深入南部山区,实地调研当地村落和环境,与村民共同探讨当地文化特色与传承,系统收集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建立适用于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评价因子及赋值标准,除文保单位等传统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外,还从山水文化与贡茶文化保护角度共识别挖掘了1条山脊线、2处制高点、7条景观通廊及2类重要农业或生态保护斑块。对建设管理部门而言,可以据此对所涉及的乡村建设提出风貌控制要求,对村集体和村民而言,鼓励根据评价标准进一步挖掘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村民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 基于视觉感知技术的山地乡村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路径
▲ 青年党员在现场进行调研工作
数字赋能效率提升
构建数字化乡野调查新场景
大尺度乡村片区的调研往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且存在时效性缺陷。为了提升调研效率和数据获取广度,数字化攻坚小组将心理学的“眼动追踪技术”运用于乡野调查。在苏州环阳澄湖乡村地区,党员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积极宣传并深入讲解调查工作的背景及重要意义,主动邀请包括村民、游客在内的广泛社会群体使用“眼动追踪仪”观看沿线图像,采集测试者对于不同景观要素的关注度,包括湖面、农田、绿化植被、路旁小品等。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将调研时间缩短了近一半,还比较了不同群体景观偏好的差异,从而在不同路段有针对性地提升乡野景观,展现阳澄湖大美生态风光。
▲ “频次量化分析”方法示意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途径。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党总支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未来,我们会持续深化学习,积极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