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攻坚故事丨三户渔民传递骆马湖鹭鸟保护的不了情缘
1
听新闻

在徐州新沂市骆马湖畔,有这样三户渔民,他们间隔百里,素不相识,但从1990年开始,他们就自发地完成了保护接力,共同守护着湖区数万只鹭鸟,为鹭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温馨家园,也为骆马湖湿地营造出了人鸟和谐的生态景观。

十多年用心呵护,拯救“鹭鸟家园”

在骆马湖西侧的窑湾镇陆口村,老沂河西岸有一片约十来亩的竹林,众多鹭鸟“嘎嘎”鸣叫,翻飞翱翔,追逐嬉戏。六十多岁的杨洪民和孙士英夫妇,1990至2000年间,一直生活在这片竹林边。

据老两口介绍,1990年的春天,他们在无意中发现,竹林里飞来了三四十只鹭鸟,它们似乎看中了这块清静乐土,就此住下,直到天冷了才离去,第二年春天又飞回来,一来一去,数量已增加到数百只。经过一番了解,朴实的老杨夫妇才知道这种雪白的鸟叫白鹭,是一种夏候鸟,属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便更加细心地呵护起这群远方的来客。它们冬天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夏天飞回来繁育后代。至1997年夏天,这十多亩竹林已发展到容纳3万多只鹭鸟,成了名副其实的“鹭鸟天堂”,央视记者还专程来拍摄了宣传片。

然而,1999年的夏天,细心的老杨发现河中间有一小片竹林莫名其妙地枯竭,渐渐地,又有不少竹子相继死亡。老杨心想,可能等到来年春天,竹子就会发出新芽。可是到了第二年三月份,10亩竹林只绿了三分之一,剩下的7亩依然是枯黄的叶子。2000年4月中旬,当年空中鹭鸟翔集,竹林青翠欲滴的美景却已不再,枯枝败叶随处可见,仅有数百只夜鹭驻足在枯枝上。失去了枝叶庇护的鹭鸟,见到有人来就会很远地惊起,在空中盘旋着离开。

对此,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冯照军教授解释说,竹子枯死的原因主要是鹭鸟过于密集,竹枝脆弱,经不住重压,竹叶的光合作用也受到影响,再加上鸟粪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对竹子的根系有腐蚀作用。这片竹林面积太小,鹭鸟对栖息环境的过度利用,导致形成了一个由衰转盛、由盛转衰的周期。

谈到解决办法,冯教授说,当务之急是将竹林外扩,疏散密度,减轻中心地带的压力;及时清理鸟粪,减少尿酸危害;调整树种结构,在竹林中穿插种植些与竹子差不多高的杉木、海桐等耐重压的树木。

一直密切关注“鹭鸟家园”的徐州市29中青年教师谢杰,多次带领他的学生来到杨洪民老夫妇承包的竹林,帮忙想办法。为了能够大面积地更换竹林,保护濒危的“鹭鸟家园”,他们通过徐州市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鹭鸟家园”竹林枯萎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捐助,重新栽植竹木。但一片生态家园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最终还是没有挽回这片十亩竹林的鹭鸟家园。

父子齐心,再造棋盘柳沟“鹭鸟天堂”

唐保美、唐小宝父子,生活在骆马湖东岸靠近北部的棋盘镇柳沟村,这里有一片三面环水的80多亩荒岛,父子二人经过长期种植养护,变成了如今植被茂盛、浓荫覆盖的绿岛。

76岁的唐保美从1993年在这里安顿后,就开始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插柳树、植芦苇,还在岛中的一个池塘里放养了鱼苗。1998年7月的一天,儿子唐小宝在柳树丛中发现了一只断腿的白鹭奄奄一息,经过爷儿俩的精心救护,白鹭转危为安,返回了大自然。从此,老唐父子开始留意并守护这些美丽的鸟儿。他们从电视上了解到鹭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此就像照看孩子似的照看起了这些鹭鸟。夏天雨大风急,每每遇到下雨天,老唐父子俩都急着查看鸟窝,将被风吹落的鸟蛋放回鸟窝中。每次风雨过后,总有一些幼鸟从鸟巢上掉下来,老唐父子便把从湖中捉到的小鱼、小虾拿出一部分来喂养他们,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唐保美父子对鹭鸟的友善,使鹭鸟不断增多,从2004年开始,夏季到这里栖息、繁衍的鹭鸟已超过4万只,这里很快成为替代陆口村的“鹭鸟天堂”。但这片宁静和谐的生态环境来得并不容易。

鹭鸟的蛋虽然不大,但因为是野生的,许多人认为它的口味好、营养价值高,常常偷着上岛寻找鸟巢掏蛋,父子俩因为阻止掏鸟蛋而跟人动起手来的事时有发生。去年夏天,两个青年人偷偷上了小岛,摸了半口袋鸟蛋和雏鸟,被唐保美老人发现了。双方发生争执,两个青年骂骂咧咧地威胁说,若再阻止,就把你捆起来扔到水里淹死。唐保美老人坚决地说:“你打死我行,拿走鸟蛋、小鸟儿不行。”两个青年人见唐保美不怕威胁,恼羞成怒,猛地把老人推进了岛中的池塘里,便扬长而去,害得老人一个星期都没能下床。

“我父亲把这些鹭鸟看成宝贝。”唐小宝说,父亲专门立下家规:不准打鸟、捉鸟、掏鸟巢取蛋,要世代一心护鸟。

自从鹭鸟将小岛当成栖息地后,唐家父子坚持不砍岛上一棵树,不在岛上打农药。10多年来,父子俩总结出“白天看鸟飞、夜晚看灯亮”的守护信号,白天只要看到树林中有成群的鸟儿起飞盘旋,便知道林中有情况,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跑过去察看;夜间只要一看到林中有灯亮,父子俩便赶紧跑过去与捉鸟的人交涉。

为了鹭鸟的安宁,父子俩决定挖断通向小岛的便利通道,但同时他们上岛的路径也被切断。70多岁的唐保美老人每天只能划着小船越过一条近10多米宽的小河往返于小岛与外界之间。

据了解,经相关部门确认,棋盘镇柳沟村的鹭鸟群来自老沂河畔的窑弯镇陆口,骆马湖湿地的鹭鸟种群,目前已成为苏北地区已知的鹭鸟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栖息地之一。为更有效地保护好这些鸟,新沂生态环境局及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湿地恢复管理条例,有效改善了鹭鸟的栖息环境。2007年6月,该岛正式成为“鹭鸟保护区”。唐家父子10多年来倾心护鸟的感人事迹,得到了新沂市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父子俩先后被评为“感动新沂十大人物”和江苏省“环保人物”。

鱼塘变“食堂”,农民化身“鹭鸟专家”

在骆马湖西畔向南,距离唐家父子鸟岛约30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在这里鸟鸣啾啾,成群的白鹭和牛背鹭或在枝头嬉戏,或在林间栖息,这种万鸟齐鸣的美景,都要归功于村民朱贤征十多年来的精心守护。为了保护鹭鸟,他还甘愿让自己承包的几十亩鱼塘变成了鹭鸟的“食堂”,为鹭鸟的生生不息营造了新天堂。

从2000年开始,为了鹭鸟有个安稳的家园,朱贤征不但没有按常规清理3个鱼塘中间的芦苇,还在岛四周又种植了1000多棵柳树,在浅水里又栽植了芦苇。为了让白鹭能够找到食物,他在岛中一个鱼塘里放养了100多斤小鱼苗,为鹭鸟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我管着,岛上的鸟就能多起来。”连朱贤征自己都没想到,10多年后,岛上的鸟已超过了3万只,种类达20多种,一些稀有鸟类也都到这里来栖息、繁衍。“鸟和人一样,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就会口口相传,呼唤更多的同伴。”朱贤征风趣地说。

10多年来,和鹭鸟的朝夕相处,让朱贤征从一个农民,变成了“鹭鸟专家”。“鹭鸟的粪便是酸性物质,不仅会造成鱼苗死亡,而且会影响水质,因此需要经常到芦苇中观察是否有死鱼等现象;鹭鸟对巢里的蛋很注意,一旦有人用手摸过或挪过,它就会放弃孵化……”朱贤征说,只有更多地了解鹭鸟的习性,才能更好地帮助它们。

每日朝晖夕阴,各种各样的鹭鸟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骆马湖保护区内,这里绿荫覆盖,万鸟翔集,形成了新沂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衷心希望,未来骆马湖湿地的鹭鸟越来越多,出现更多像杨洪民夫妇、唐保美父子、朱贤征这样的爱鸟追随者,为鹭鸟的繁衍生息提供更大、更好的家园。

注:文中唐保美老人已在去年因病离世,终年86岁,他的儿子唐小宝继承着老人保护鹭鸟事业。

标签:
责编:赵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