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让民族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2022-01-04 09: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年来,随着迈皋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新疆、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本地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他们在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学习、工作、经商、生活,但有这么一群少数民族孩子就读于丁家庄小学。在学校里,他们从语言不通到口齿伶俐,从腼腆害羞到活泼大方,从差生到学习优秀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他们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关爱,学习成绩发生了变化,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迈皋桥已被他们称为宜居宜业的最佳选择地。日前,笔者走访了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丁家庄小学,近距离与来自39个少数民族的孩子交流,记录下一个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

(上图:放学后,老师为少数民族成绩差的学生开“小灶”集中辅导。)

老师说:校园宛如一盏明灯

丁家庄小学是2014年9月创建的,南京市保障房片区配套的学校。建校以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孩子们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意识,是丁家庄小学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2019年4月该校建成江苏省唯独一家汉字文化体验馆,不仅成为本校师生感知文化的天地,也逐渐成为外区、本市乃至华东地区及全国汉字文化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园地,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张一清教授、国家教育部语用司司长娄晶等先后亲临该馆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称赞:校园宛如一盏明灯,汉字文化体验馆为孩子学习引航、引路,是一项有创新价值的教学。该校被评为“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对此,学校全体师生笑逐颜开,这其中就包括仡佬族同学韩紫桐。

韩紫桐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从小生活在贵州安顺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是布依族、仡佬族的聚居地。父母都是仡佬族,最初父亲在南京工作,母亲在安顺带孩子。为了家人团聚,也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母亲带着孩子来南京生活,就这样,韩紫桐成为丁家庄小学的一名学生。

韩紫桐刚进入丁家庄小学时,性格孤僻、内向腼腆,加上对新生活新环境的不适应,不爱说话。在学校开展争做“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少年”活动中,老师们针对韩紫桐的情况,积极引导他从做一名“好孩子”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紫桐慢慢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三个多月过去了,韩紫桐变了,他成了父母的“好孩子”。当他第一次被学校评为“好孩子”时,性格越发开朗,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同学中也有很好的人缘,在这学期的校运动会中,还荣获了六年级男子400米赛跑第一名呢。现在,他是同学们眼中的好同学,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

(上图:省、市统战部门正在参观该校汉字文化体验馆。)

与韩紫桐的情况正好相反,刺青人族陶奕霏学习成绩拔尖,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但上学期评比中却落了榜。原因是啥?老师并没对她直讲,而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她自己思考。她很快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骄娇二气、吃苦精神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的问题。发现自己问题后,及时调整心态,重振精神,迎头赶上,陶奕霏这学期又被评为了三好学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该校老师们说:学校是一盏明灯,引领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让孩子们懂得是非曲直、爱憎分明,是学校教书育人、引领人生的重要环节。丁家庄小学负责教学副校长黄娟和各班主任每学期开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两好”课,讲解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讲的都是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幸福的事,让孩子们懂得:只有56个民族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团结在一起,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会快速发展,祖国更加强大,人民才会幸福,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好学上进的热情,争当优秀学生。

(上图:老师在课余时间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家长说:校园就是一本教科书

来自湖北恩施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鹤峰县农村的梅博文,一个家境贫寒的土家族男孩,是老师给了他更多学文化、长知识的机会。从小吃苦耐劳的梅博文,自转入丁家庄第一小学后,由一名语文、数学成绩只有40、50分的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每一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帮助和平时认真辅导。让他懂得成绩好就要刻苦勤奋、认真学习。他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征途上,我要顽强拚搏,努力学习。” 梅博文就是凭着这股刻苦拼命的劲头,双休日从不出去玩,一个人在家看书学习,学习成绩直线提升,成为班上的优秀生。

梅博文从小学二年级就参加了绘画、书法、体育活动,丰富的兴趣爱好,让他受益匪浅,使他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梅博文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深有体会地说,校园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课堂,更是一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科书。

学生说:校园好像一个大家庭

藏族女孩伊梓宁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从小跟随妈妈在农村生活,由于爸爸常年在南京工作,后来妈妈也来到了南京打工,去年小学二年级转到了丁家庄小学。突如其来的新环境,让孩子一时不知所措,时常觉得孤独,不太爱跟人说话,但是在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就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和同学打成一片。伊梓宁同学现在非常的热爱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成为同学们学习上的好榜样。

(上图:老师手把手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

伊梓宁第一次参加学校的语文、数学考试,两门功课加起来也没过80分。班主任老师像妈妈一样每天陪他练汉语、识汉字、教学习方法。一次,伊梓宁生病没来上学,班主任专门赶到家里为他补课。到了这年期末,伊梓宁语文考了86分,数学考了91分。从此以后,伊梓宁用心听课、用功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伊梓宁高兴地对父母说:“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天天指导我的学习!”

布依族同学余雅萍记得,那次她生病去医院挂水是老师陪了她半天;彝族同学缪事成记得,那个瓢泼大雨的夏季,突然发高烧,是老师背着她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回族同学吴奕果记得,在疫情防控期间,是老师每天为她上网课,不厌其烦地辅导她学习……

(上图:省、市统战部门正在参观该校汉字文化体验馆。)

丁家庄小学校长杨枫介绍: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39名11个民族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在“和合”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将传统文化、民族知识、民族团结文化融入学校的环境建设,以“汉字文化”作为核心,校园形成了“一馆”“两园”“十二景”的环境布局,记载着不同时代文化演进的历史,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 上图: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尚俊(右一)在学校调研时,正与校领导交流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尚俊表示:丁家庄小学是我街道6所小学中,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的一所学校。学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以“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掉队”的工作准则,从教育引导、校园文化、汉字文化等方面创新机制,多途径、多举措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为学校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台铺路,为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蓄力助航做出了积极贡献。(江润余)

标签:
责编:张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