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江苏省农科院:现代植保科技助力秋粮丰收
2020-10-31 09: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王澎)田间稻谷黄,秋收正当时。江苏省水稻收获正从南到北陆续展开,今年水稻生产是经历了疫情考验和超长梅雨等多重挑战,眼前的丰收来之不易。

  在秋粮丰收的背后,江苏省农科院的植保专家们积极开展水稻重大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指导,利用现代植保科技守护着粮食安全,为我省粮食稳产保供提供技术支撑和精准服务。

  精准防控保障水稻安全

  “今年江苏水稻生长期雨水多,尤其超长梅雨带来了多种不利因素,部分地区水稻生育期推迟,苗情长势呈现出水发苗、根系差、抗病性减弱的情况,同时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呈重发态势。”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刘凤权所长表示,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控水稻病害,该所各相关团队科研人员通过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建立高效绿色防控体系,使水稻病害防控更具目的性、精准性,从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并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头号“杀手”,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针对稻瘟病防控,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发出微生物杀菌剂芽孢杆菌JT84等,建立了以化学农药为主、微生物农药为辅的高效绿色防控体系。2015年开始在江苏省淮安、镇江等地进行示范,累计示范5000余亩,辐射10万余亩,防控稻瘟病效果明显,受到了种田大户的普遍欢迎。

  在淮安市平桥镇,示范点种植大户张国平承包了约400亩田,种植水稻和小麦将近15年,有着丰富的水稻种植管理经验。“按常规防治方法,一般水稻生长季要进行3次化学药剂防治,基本能够控制稻瘟病。但是,化学农药大量使用会严重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和稻米品质。”张国平说,2019开始采用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绿色防控技术后,在稻瘟病的防治上减少了3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不仅降低了化学农药的残留,还提升了稻米的品质,每亩节本增效约130元/亩。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属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在连续阴雨和台风暴雨天气条件下易爆发成灾,必须加强预防措施,减缓和阻止病害扩散蔓延。今年超长梅雨季,使我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早,防控形势严峻。对此,省农科院植保所相关科研团队根据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自6月中下旬开始对全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害严重的盱眙县和泗阳县开展了持续系统的病害调查、样品采集、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及时准确掌握了田间病害发生发展动态,指导种粮大户、农药经销商、一线农技人员50余人次。同时,联合全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组,对宿豫、铜山、新沂、泗洪、睢宁、沭阳、仪征、六合等市县区开展调查,及时掌握全省杂交籼稻主栽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情况;与省内外相关专家及时会商,研判病害发生发展趋势,为各级植保部门发布针对性的病害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减药“康养”模式增效显著

  稻田杂草防除一直是水稻生产上的难点。兴化市兴东镇种植大户袁彭金承包了1126亩农田,跟土地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他介绍说:“现在水稻田间的杂草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用3次除草剂也不能控住杂草,还必需得再找人工拔草,每亩人工拔草就增加了40元成本,水稻产量受杂草影响大,一点办法也没有。”

  省农科院植保所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项目,针对稻麦连作区杂草防除存在的难点,明确了稻麦连作田常见杂草种类及其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成功筛选获得了4个除草剂协同增效新组合,并对有关使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一次封杀减药控草技术模式,为稻麦连作田杂草防除提供了技术指导。

  “2019年引进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一次封杀减药控草技术之后,通过一次无人机飞防除草把草全控制住了,水稻一季减少了2次化除,节省了药剂成本和人工成本,还控制住了杂草危害,保住了产量,每亩节本增收135元,省事节本,可真是帮大忙了。”袁彭金高兴地说。

  此外,植保所科研团队去年开始就派驻科研人员在姜堰溱潼蹲点,重点推广水稻“康养”种植技术,将植保、栽培、土肥技术整体融合,打破专业局限,在减肥减药上采用“减药先减肥、减肥靠栽培”新策略,真正实现绿色农业。

  经过前期试验示范,农户普遍反应“康养”技术模式在今年雨水多的情况下优势明显,通过技术推广使用,水稻秧苗基本未受雨水影响,且在减少用工的情况下又可少用化肥农药,既符合当地生态建设需要,又极大地缓解了用工难题,实现了“懒人种田”,每亩成本还能降低50-60元,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户的认可和欢迎。

标签:
责编:赵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