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富民增收好帮手
两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正在运转,上土、播种、洒水、盖土等有序衔接。近日,南京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道前正在忙着育秧。“虽然水稻还没插秧,但我的5000多亩水稻已经全部预订了。”
与传统小农模式的单打独斗不同,现代农业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载体,在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户之间搭建“利益链”,让农户背靠“大山”,共同发展。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9个,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合形成强大引擎力,助推南京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订单化生产富民增收
清明前后,杨道前就已经和南粮集团签了合同。作为南粮集团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的成员,杨道前的基地已经成为南粮集团的订单化生产基地,水稻收割烘干后将全部由后者收购。“每年种粮都不用愁卖了,而且收购价格都会比市场价高5分到1毛。”杨道前说道。
南粮晶润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刚告诉记者,企业的“晶润”大米每年销量达8000吨,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品牌能做大做强离不开从2015年开始尝试的订单化生产模式,积极建立优质粮源种植基地。至今订单量已经从最初的5000亩扩展到5.5万亩,订单生产基地分布在高淳、六合、江宁等各区,带动了无数像杨道前一样的水稻生产者增收致富。
订单化生产促进双方共赢。2018年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增长迅速,原有的1000亩生产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019年企业牵头成立了联合体。“短时间内流转大量土地,开拓新的基地来种植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很难实现,成立联合体就是成本最低效率又最高的方式。”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企业自身基地仍保持在1000亩,而联合体成员的生产面积预计约5000亩,超过80%,富民增收带动作用力十分强劲。
标准化生产助力产业升级
从田间生产管理到销售,联合体的合作深入且稳固。
每一次采购农资,杨道前都会小心翼翼地保管好凭证。“种子是采购的省农科院的南粳46原种,农药是无毒的,还有要买规定的其他农资的型号、规格啊等等……水稻生长过程中要满足南粮集团很多的要求呢!”
南粮稻米产业化联合体以“龙头企业+农资农服企业+种植企业+加工企业+销售公司”为融合模式,联合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12家成员主体。为了保证订单化生产的稻米品质,南粮集团对生产规范有明确的要求,并且由联合体成员单位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农户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好除草、灌溉等基础的田间管理,实现标准化的生产运作,为稻米品质做好保障。”卢刚说道。
杨道前的生产基地还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田间的水质、土壤及其他生产管理情况,南粮集团都能实时掌握。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派技术人员去田间察看水稻生长进度和田间生产情况,并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指导。
全程标准化的生产为大米生产品质提供了保障,整体提升了中小规模的经营主体的水稻品质,助力南京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化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仅如此,南粮集团还搭建了“新农田管家”共享平台,围绕稻米产前、产中、产后供需对接提供专业服务,农户随时可以买到所需农资;运营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食礼秦淮”,不断吸纳“晶润”等区域优质品牌加入,打响农产品“南京品牌”。“南粮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将散落的农业生产组织起来,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化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南粮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
“市级每年切块300万市级资金,对当年新成立并通过市级评审的产业化联合体给予一次性补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产业化联合体数量逐年增长,成为引领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宁农宣 记者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