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铺展乡村振兴的“智理图”“实景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黄海之滨、通吕河畔,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曾经的农耕之地如今成为江苏省省级机器人“智造”名镇。近年来,正余镇党委以党建引领擦亮“智造正余、幸福小镇”品牌,着力打造“数字乡村一张网”,构建“三农”大数据、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综合管理、村域治理现代化等平台,实现“大数据+农业农村”全面智慧化管理,生动铺展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智理图”“实景画”。近日,课题调研组带着“如何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如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问题,实地走访调研正余镇。
注重党建“智引”,勾勒乡村振兴引力“智理图”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既是着力奠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召唤、基础工程,又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抓手要求、实践载体。正余镇党委注重自觉践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时代要求,坚持抓班子带实干队伍、抓基层引人才活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新农村振兴发展增添强劲新动能。
宽阔观念格局,融通“发展共同体”。思想切实立足稳、观念转变天地宽。这些年,正余镇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改过去单一依靠传统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农村经济发展共同体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例如,占据南通酱瓜市场“半壁江山”的甜包瓜,因为包装简陋、生产规模小,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在镇党委的引领下,联动专家为其设计包装,带企业负责人参加上海、南京等地农产品展销会,开阔眼界、开拓市场。现如今,甜包瓜走出南通踏进上海滩,仅去年便实现销售额超2000万元。多年来,正余镇高度重视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共同体,已建立优质稻麦生产基地7000亩、特色瓜蔬生产基地5000亩,带领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确保企业稳质、原料稳供、市场稳进。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针对产业设计进行统筹规划、聚集资源,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品牌,运用社会化服务联盟,与一些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广泛协作关系,统一引进良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结算,既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又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兴起党建“链建”,贯穿“产业联动”。这些年,在海门区委引领下,机器人产业链党委在正余镇应运而生并不断升华,带领18个链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了9个攻坚党小组,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及项目攻关。2022年,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挑战填补国内空白的负载一吨工业机器人研制。为加速技术突破,机器人产业链党委结合南通振康技术研发需求,邀请了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和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技术部联合组建了“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整机性能优化与应用”攻坚党小组,开展合力攻坚。以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为导向,高标准打造机器人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组建政务审批、规划建设、要素保障、法律服务等“帮帮团”“直通车”贴心链接服务,清晰办理流程、实行挂图作战、全程跟办促办,让企业更添发展信心。
坚持招才引智,勃兴“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美好画卷,重在招才引智和本土培养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沉得深、留得住、能顶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正余镇党委坚持“一把手”抓“一把手”、引“一把手”,创建书记“擂台比武”展示平台,着力在乡村振兴“运动场”上进行书记实力比拼,切实提升乡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精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同时积极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结构带动群雁齐飞。2020年,刘强从机关回到昌盛村工作,担任昌盛村第六任党支部书记。为深入畅通民意渠道,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刘强上任伊始便建起了“书记早班车”平台,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接待来访村民,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困,深受群众好评。正余镇还注重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储苗育苗”计划,选拔农村后备力量99人,深化村居书记、村级后备干部“1+1”结对培养,开展“师徒谈心”“师父家访”等活动,提升一线干部队伍能力。此外,正余镇开展“能人回引”工程,已吸引本土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优秀人员、优秀退伍军人230余人,最大程度集聚人才资源。致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放心干”。
注重基层“智治”,拓展乡村振兴活力“生态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正余镇持续放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成果,探索“贯通融合”的数字乡村发展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治安综合治理指挥室”创新融合,努力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海门品牌”“正余范式”。
优化体系,增强“智”功能。正余镇整合党建、政法、民政、城管等多网融合,实现一网联动,支部建在网格、资源汇聚网格、活动融入网格,各类要素“一网揽尽”,同心筑牢基层治理的“前沿哨点”。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来临前,镇指挥中心通过镇村视频系统平台对在各村居分会场的人员在位情况进行点调,并对极端天气防范工作进行部署,有效应对了台风的侵扰。运用镇村一体可视化指挥联动平台,嵌入12345工单、网格化服务管理、重点人员管理等模块,实现数据、图像、派单流转、跟踪督办等全流程管理系统,实现社会治理全闭环。依托“全要素网格通”,增强“智”功能,汇聚网格采集的基础数据和网格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问题。在“雪亮工程”和“平安智慧乡村”的打造下,全镇汇聚600多个监控点位资源,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智起来”。
整合力量,共树新风尚。“有矛盾难解,找老姜排解”“有疑难困惑,找老姜解惑”,这常被正余群众挂在嘴边。百姓口中的“老姜”名叫姜广炉,是全国模范调解员,也是众所周知的热心肠老党员,他和专职调解员合力打造“老姜工作室”,通过面对面唠家常,积极调解各种矛盾纠纷。近年来,正余镇党委把政府服务管理社会的各项举措压实到最基层、最前沿。以村党组织为单元,根据党员特长,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精细化、暖人心的服务,实现党组织功能拓展,进而发挥党员作用,密切党员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整合基层治理力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排解在萌芽状态。创设“不打烊”的“回音壁”,开通“24小时昌盛服务专线”,倾听百姓需求、回应百姓关切。专线开通以来,共接群众诉求21000多起,按能办则接办、可办则办好的原则,办结18400多件。组织群众代表、党员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有事好商量”议事活动,锻造“金点子”。2023年,全镇各村居已协商解决亮化工程暖人心、“三线”整治提升等议题59个。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睦邻客厅”等阵地,开展邻里宣、邻里议、邻里帮、邻里创、邻里乐等系列主题活动,真正让“陌邻”成为“睦邻”。推行道德评议打分,把村民善行义举兑换成“行为银行”积分,鼓励村民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注重产业“智造”,绘就乡村振兴能力“实景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要思想理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方法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正余镇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乡村特质、正余特点的新型乡村振兴的数字产业集群。
农业生产智慧化。近年来,正余镇紧紧围绕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动产业振兴,与电信公司合作打造“5G+无人农场”,依托已有农场环境,基于物联网、5G网络技术运用,实现水肥一体化、温室环境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通过传感器监测数据设置阈值,达到风机、外遮阳、补光灯、卷帘湿帘等设备实现自动控制、自动灌溉,并在云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和数字化展示,达到农业参观、园区示范、大棚管理之效用。同时引进无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植保机等,呈现农业种植从播种、植保到收割全过程的无人化操作应用场景。正余镇各式农机保有量162台,目前18台农机已在“无人农场”平台完成注册,实现农场经营主体自主发单,平台派单、农机户自主接单模式。同时将这一平台模式推广至全镇16个新型合作农场,做到乡村振兴科技先行。
产业制造智能化。正余镇坚持招大引强、集群发展,先后招引落地了19家工业机器人关联企业,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基本实现工业机器人全自主生产,初步构建了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闭环发展格局。作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特色小镇,充分依托机器人产业,推动制造企业“机器人革命”,让小镇成为机器人应用的“试验田”。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开展试点研发“智能种植床”,通过科学的养分供给,实现“有机蔬菜床上长”。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共建科技创新协同中心,在农业领域研究新技术开展现代农田管理,合作研发农业机器人。未来“农业机器人”将全面运用于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改造现有智能玻璃温室,新建连栋大棚100亩,推进打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化叶菜种植示范园,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从作物种植转变为技术输出,打造出蔬菜生产园区转型发展的“正余样板”。
产业发展智链化。正余镇通过打造“一个核心、三大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以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作为产业核心,以机器人销售与服务、机器人应用、机器人旅游体验为支撑,智慧缔造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此,正余示范园统筹各级资金及社会资本,打造“5G+无人农场”、蔬菜冷链物流加工中心、生态循环农业等6大项目,形成“休闲观光农业样板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无人农场智慧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区”四大区;探索“农业+工业”“农业+信息”“农业+康养”“农业+教育”等模式,打造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打造“线上到线下”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建立“批发市场+专卖门店+电子商务”线上线下销售终端。依托互联网放大“正米余粮”“青禾小杂粮”“盛和斋酱菜”等地方品牌效应,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69岁的新岸村四组村民陈启祥家里4亩承包地流转给了村级新型合作农场,并在农场工作,收入逐年攀升,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在正余镇,像陈启祥这样的新型合作农场受益者,已有3370多户万余名农民。
(课题组成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亮高、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袁晓妹、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党委书记王思、正余镇党委组织委员陆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