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重点资讯 > 正文

0

江苏农垦:聚焦国之大者,打造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丽敏   2022-10-10 14:16:00
70年来,江苏农垦累计生产粮食近600亿斤,在江苏大地上绘就了鱼米之乡的农垦画卷,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的一支生力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部署大国“粮”策,提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米袋子”“菜篮子”不能完全推给市场。江苏农垦诞生于1952年2月,兼具国有企业和农业农村的双重属性,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动摇,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一步一步在盐碱地上建起全省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70年来,江苏农垦累计生产粮食近600亿斤,在江苏大地上绘就了鱼米之乡的农垦画卷,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的一支生力军。

当好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心怀“国之大者”,深耕广袤沃野。江苏农垦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说:“绿色是农垦的底色,红色是农垦的基因。”江苏农垦坚守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产业,努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形成了总量保障、品质提升、龙头牵引、开放合作的发展特色,服务筑牢全省粮食安全底线,“米袋子”“油罐子”“面盆子”“菜篮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规模农业稳总量。江苏农垦用全国农垦0.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农垦第四位的粮食产量,关键在于向规模化农业要产量,整合垦区种植业资源进行统一经营,加强农田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每亩单产。规模化经营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00余万亩,集体经营和联合承包耕地面积占麦稻作物面积超过90%。多年来垦区粮食商品率稳定在90%以上,年供应商品粮超过20亿斤,相当于全省8500万人口一个月的口粮。2021年,实现粮食总产25.3亿斤,麦稻周年亩产2392斤,比全省平均高出400斤左右,其中,苏垦农发新洋分公司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1562.6斤,为全省实产验收最高产量。苏垦农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绿色农业提品质。江苏农垦将垦区作为涵养生态环境的“绿肺”,积极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产品向绿色高品质升级。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农田排灌系统循环生态化改造试点,探索经济、可行、可复制的水污染治理模式。产品绿色提升,以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为核心实现全面质量管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主攻高端品质,厚植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绿色健康优势。垦区绿色食品基地数量占全省的1/3,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4565亩、欧盟有机认证面积3500亩。

龙头企业带产业。农业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打造苏垦农发、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农服、苏垦麦芽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现代物流配套、品牌营销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龙头企业利润占集团农业板块比重达43.82%。其中,苏垦农发是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以苏垦米业为“链主”的江苏省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入选首批全国重点建设名单。大华种业入选全国种业十大领军型企业,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45.9万吨,对江苏粮种市场的贡献率超过50%,有效地稳定了地方粮种市场价格。苏垦农服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覆盖645.9万亩,成为农业服务的一支生力军。苏垦麦芽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省长质量奖。

开放合作拓空间。江苏农垦“走出垦区、走出江苏、走出国门”,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开拓发展新空间。对内,以苏垦投资公司为平台,围绕集团主业开展产业投资,先后与光明乳业、沃得农机、艾津农化等进行战略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一体化、长三角垦区协同合作等合作机制。对外,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造一批合作平台,一方面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等,增强农垦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推进境外全产业链布局。如云台农场花果山外向型高效农业示范区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引进推广了一批精准农业和先进实用装备技术。

有担当,敢作为。应对全球重要农产品贸易波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江苏农垦拿出最优质土地落实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针对土壤特点,创新制定“4+4”复合种植模式,并自主研发和定制配套农机具4600台套,创建15个百亩攻关方、11个千亩示范片、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

创新火花不断涌现

农业现代化持续赋能

藏粮于地保存量,藏粮于技保增量。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体系的不断创新。江苏农垦着力实施强核战略、做强现代农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2%。

生产方式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核心问题。江苏农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农技人员+农机化”。江苏农垦农技人员占一线职工40%左右,综合种植机械化率达到98%,用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以上的粮食和近1/2的稻麦良种。

产业组织优。以苏垦农发为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分公司”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以工业化方式改造种植业产业链,从全产业链角度统筹农业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调配农机、烘干、晒场、仓储等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订单收购、农资供应、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方面“五扎口”,引领和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分公司定位“生产车间”,抓好作物品种布局、农艺栽培措施、农资计划、机械化作业、农产品收储“五统一”管理,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近年来,种植业综合效益保持年增长30%以上。

创新体系强。整合垦区农业研发、推广、应用等科技资源,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搭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以苏垦农科院为首的“一院四所一中心”研发体系,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院士创新试验基地”。建立以“三高一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种植集成技术体系。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智慧农业及无人机技术,建成无人机全程作业监管系统。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苏垦农发荣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种业开局好。充分认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担当起种业振兴使命,以大华种业为主体组建省种业集团。2021年,15个自主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江苏省审定定名,今年上半年又有3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个水稻品种、2个玉米品种通过江苏省审定。自主培育的“华粳7号”“华麦5号”分别创下江苏稻麦单产最高纪录,“华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2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东辛和白马湖两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县项目有力推进,现代种业示范园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乡村振兴示范先行

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这是乡村振兴的理想图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江苏农垦一手抓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设,一手抓垦区现代化建设,以高效经营、高产示范、高标准基础设施强化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如江苏农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兆辉所说:“江苏农垦具有分布地域性、产业基础性战略性和社会事业公益性的鲜明特点,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

理顺体制,释放活力。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推进制度完善、布局调整、清理整合、层级压减、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防控、市场化经营等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加快形成。2021年底,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占比分别为84%、91%和96%。以农垦改革为抓手,深化农场公司制改革、办社会职能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加快建设。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围绕“强优富美兴”新垦区建设,先后出台《农场环境整治与小城镇提升规划》《农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21—2025)》《乡村振兴垦区行动计划》等规划和方案,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绿化亮化、河道驳岸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强垦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垦地融合,协同发展。推广复制“农技人员+农机化”方案,与地方累计签订规模化土地流转协议面积近200万亩,遍及全省8个设区市的27个县(市、区)、55个乡镇、158个村。

扶贫帮困,重在长效。聚焦苏北5市12县,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开展“开发式”“造血式”扶贫帮困,助力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和村企共建。突出贫中之贫,出资7416.6万元合作实施光伏助残扶贫项目,帮助4812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实现20年以上资产性稳定收益。助力苏北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行动、扬子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戎耀今生”项目。以消费扶贫、捐赠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集团获得两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企业、江苏扶贫济困突出贡献奖、全省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传承军垦红色基因

忠诚践行责任使命

江苏农垦前身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人民解放军原步兵第102师整建制转为农业建设第四师,在江苏“屯垦戍边”创建的一批国有农场。1997年,省政府明确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为其直属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正如江苏农垦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所说:“江苏农垦信党报国,树牢‘抓改革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改革发展’的理念,坚持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江苏农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融汇贯通”党建工作法,把党建工作“融”入改革发展、“汇”聚各方力量、“贯”穿公司治理、“通”达基层神经末梢,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拧成“一股绳”、成为“一盘棋”。

党的声音一贯到底。坚定不移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向基层延伸,健全“章程—议事规则—权责清单—制度文件”四位一体的治理制度体系,推动制度融合、人的融合、事的融合。垦区各级党组织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第一课程”。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带动一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2021年,邀请省、市宣讲团成员进行专题辅导38场次。集团党委连续3次荣获全省县以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

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因企制宜,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3年新建支部112个,撤并163个。结合垦区实际,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探索形成“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书记点评、支部述评、党员互评、群众督评、年度考评”的“抓管带评”机制,建强“最后一公里”。着眼党务干部队伍“后继有人”,举办“头雁计划”专题培训,学员平均年龄33.4岁。3年来,举办6期近600名垦区基层支部书记轮训,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微党课”轮流讲、“板凳党课”随时听、“串门上课”面对面、“班前10分钟”及时学,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继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后,苏垦农发党委在建党百年之际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干部人才与时俱进。提升选育管用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制定修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规范干部选任程序,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围绕集团强核战略,制定集团“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升年轻干部能力,实施“3116”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制定并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三年行动计划。注重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疫情防控、“三夏”“三秋”、抗灾救灾、重大项目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增才干。

党建载体特色发展。编制“十四五”党建规划,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垦区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深化“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三亮三比”活动,垦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奋战“三夏”“三秋”、防汛抗旱、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争创一流、争做先锋。设立党员先锋岗1439个、党员责任区(田)498块。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123个,2077名党员坚持“我是党员我先上”。创树具有农垦特色的党建品牌85个,如“农渔红帆”“商旅先锋在线”“知·行”“打铁人”。东辛、滨淮农场公司分获省国资系统“强基提质”案例一等奖,集团党委获省国资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一等奖。

纪检监督履职尽责。坚持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紧盯粮食安全、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统筹疫情防控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等决策部署强化监督,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在垦区落实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统筹作用,形成涵盖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法律事务、财务、审计、内控(风控)、资产等部门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连续四年获得省属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工作考核第一等次,被省纪委监委评为“全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企业高校类一等奖”,是唯一一家荣获“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省属国有企业。东辛、淮海农场公司获评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砥砺前行,成绩闪亮。江苏农垦坚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高质量发展“三个一”体系,以此为抓手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以现代农业为主体,医药健康、房地产及相关投资为支撑的良性产业格局下,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首次迈上400亿元台阶、增长17.5%,利润总额68.4亿元、增长6.8%,归属集团公司净利润26.6亿元、增长14.2%,净资产收益率达15.5%,主体信用保持AAA级,利润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农垦首位和省属企业前列。今年1-8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归属集团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12%和21.5%,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红绿双色辉映新时代,蓄势起航奋进新征程。凭着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农垦人的垦荒精神,江苏农垦这一现代农业航母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高质量扛牢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江苏扛起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勇挑大梁,作出农垦新贡献。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标签:江苏农垦;农业;龙头企业

责任编辑: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