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特色村镇 > 正文

0

这里的黄花菜,“热”了!

来源:新华日报   2021-09-07 10:49:00

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总长着数十株花茎约大半人高、叶片细长发散的植物,每几户人家便有一间小屋内搭出土灶,把一筐筐形似金针的蔬菜蒸熟晾干。

“这就是金针菜,也就是俗称的黄花菜,这个时节采摘结束,冷冻保鲜、蒸制晾晒干菜,加工销售‘热’得很,一点也没‘凉’。”大兴镇(原丁嘴镇、大兴镇合并而来)二级主任科员倪陆军打趣说。

丁嘴金针菜种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丁嘴金菜就已开始在当地种植,一直延续至今。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挖掘与培育下,这一传统作物获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入选地标农产品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色黄肉厚,源于“老天爷的恩赐”

古时宿迁丁嘴地势低洼,常遭水灾,相传名医华佗曾在此用针灸为民治病,教人栽种萱草花使用,防病强身。萱草花很像华佗用的金针,人们为了感激和纪念华佗,就把栽培的萱草花叫作金针菜。到现在宿迁人还习惯叫金针菜,简称金菜,一代代种植至今,成为了当地特色农产品。

金针菜除了药用价值,还是一种深受食客喜爱的蔬菜。“金针菜的吃法分两种,鲜菜凉拌,劲脆爽口;干菜炖肉,吸足汤汁后味足又有嚼劲。”倪陆军说,当地的鲜菜每年应季供应饭店,干菜则批发或贴上当地特有品牌“丁嘴金菜”送进电商、超市,售价高时接近百元一公斤。

黄花菜遍地生长,全国有四大主要产区,丁嘴金针菜如何能够“艳冠群芳”?在倪陆军看来,品种是丁嘴金菜的一大优势。“丁嘴的金针菜,花蕾顶端有2cm呈紫褐色,因此得名‘大乌嘴’。这个品种的黄花菜,花大、条长、肉厚、色黄,品、色、味、形俱佳。”

早年间有多地到宿迁引进“大乌嘴”种苗,但离开了宿迁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品质往往难与“丁嘴金菜”媲美。“当地人会在已生长4~5年的田中选择生长健壮、叶色正常、长势好,并具有‘大乌嘴’品种典型性状的老黄花菜整穴挖起,建立良繁田。今年将借助承担农业农村部地标保护工程契机,依托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建立‘大乌嘴’金针菜‘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提纯复壮,确保‘大乌嘴’品质纯正性。”倪陆军说。

牺牲规模,也要恪守“老祖宗的传承”

“大乌嘴”金针菜属多年生植物,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6~8年;中晚熟型, 5月底抽薹,6月20日前后开始采收。栽植后第3年进入盛产期,每年能摘一轮,总共可摘4年。倪陆军介绍,在丁嘴金针菜核心区,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进入盛花期的则有2000亩,每年可产鲜菜400万斤,晾晒成干菜约40万公斤,当季全部销售完。按照批发价35元每斤来算,丁嘴金菜年产值近3000万元。

丁嘴周围,仍有大片土地可供种植,但为了保障当地金针菜品质,没有片面扩大种植规模。“金针菜种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从栽种、除草、施肥、采摘,再到之后的蒸煮、晾晒,全部手工完成,机械化难以替代。”倪陆军告诉记者,金针菜成株出薹10个左右,每薹花蕾25~35个,花蕾成熟度不一,需要人工逐行采收,因此时间把握非常严格。

而采摘后的蒸煮、晾晒环节,同样离不开人工。经验丰富的农民蒸煮中通过肉眼观察与手指轻捏,就能精准把握金针菜熟度,知道何时该进入下一个环节;蒸煮时只选秸秆、稻草等“软草”来生火,确保火力适中、不影响菜的口感。晾晒杀青时,当地均将金针菜铺陈在高粱秸编制的帘子或竹帘子之上,确保通风,这样成菜的色泽才会更加均匀、卖相更好。

晾晒完成后,金菜再根据条形大小、颜色等分拣分级,打包出售。“这些既是老祖宗的传承,也是丁嘴金菜打响招牌的核心。我们宁愿规模暂时上不去,也要确保品质始终如一。”倪陆军说。

开发旅游,拉长金针菜产业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让金针菜真正变成了富民的产业,才能吸引更多青壮年返乡就业。”宿豫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闵存真说。

金针菜每亩能为农民带来近万元的纯收入。区农业农村局与镇政府计划成立合作联社,统筹人力、规范种植与生产过程,提高金针菜种植效率;同时持续做好“丁嘴金菜”品牌建设,推出每包仅重一两的精致化单品,打入更加高端的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亩产收益。

“农业要想走得好、回报高,‘接二连三’很重要。金针菜除了食用价值外,历史文化深厚,开花后美不胜收,这一资源禀赋我们同样要利用好。”闵存真介绍,当地正以山峰、湖泊、农田、溪流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天然组合的景观元素,开发特色鲜明的金针菜农业及文化景观的生态旅游产品,加速农业文化遗产范围内农家乐、度假山庄等发展。

眼下,丁嘴金菜文化展馆已建设完毕,馆内详细陈列了丁嘴金菜种养制作的全过程,打造了多个展现金针菜历史文化的微景观,是游客了解丁嘴金菜“前世今生”的科普馆。通讯员 程凤科 本报记者 孟培嘉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