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发展,由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承办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2023年度技术交流会于7月21日-22日在南通成功举办。南通市领导、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以及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聚焦“跨域协同,治理创新”主题,共谋一体化发展,共商一体化治理,共议一体化创新。
专家合影
开幕式致辞环节
童 剑
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童剑副市长代表南通市政府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交流会以“跨域协同,治理创新”为主题,非常契合当下上海大都市圈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本次会议充满期待。作为上海大都市圈长江以北的唯一城市,南通将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好助力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努力把南通打造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主题报告环节
梅耀林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江苏省设计大师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梅耀林总经理主持主题报告环节。他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主体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等规划先后发布,三省一市不断深入推动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对都市圈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智力支撑。本次交流是联盟首次走出上海,来到江海交汇的南通,期待与会领导专家从不同视角,围绕“跨域协同、治理创新”发表精彩观点!
杜凤姣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杜凤姣以《都市圈进行时——国内都市圈规划的演进历程与实践特征》为题,系统梳理了国内都市圈规划编制演进历程,总结了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划范围上,由核心城市和紧密联系的腹地构成,但划定标准多元;主要内容上,聚焦底线与协同,但根据规划定位各有侧重;治理模式上,完善常态化沟通协调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她表示应对都市圈空间协同难、参与主体多、发展阶段差异大的特点,都市圈规划应更加关注空间协同和空间治理,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规划指导方针。
陆枭麟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主任规划师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主任规划师陆枭麟以《立足江海交汇 彰显文化价值——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南通文化价值塑造》为题,立足南通江海交汇特征,回顾南通江海发展历程,客观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相关经验,认为南通城市空间将进入文化价值彰显阶段。他指出未来城市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城市文化新空间和场景营造,建议南通沿江地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塑造城市气质、突出城市魅力的重要抓手;建议南通沿海地区促进文化带和风光带的融合,应以盐垦文化为抓手彰显“盐垦文化”独特风貌、塑造“垦牧精神”江海画卷。最后,他表示结合江海文化要素、塑造地标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南通更加精准定位、参与更高水平竞争的必然选择。
王 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交通所主任工程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交通所主任工程师王晨以《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思考》为题,对上海大都市圈不同空间范围的交通需求特征变化、跨区域轨道对接实施推进面临的问题以及跨区域轨道对接模式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再认识和再思考。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密集地区、城市临界地区三类空间的需求特征和服务要求的分析,他提出都市圈轨道交通的核心挑战以及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概念认识不统一、对接通道和衔接方式不明确、走廊选择和枢纽组织不稳定三类典型问题。进而从都市圈轨道的范畴界定、融合内涵、不同空间的衔接策略、典型模式以及运营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跨区域轨道一体化衔接应当面向都市圈,关注主通道、城市密集区、临界地区三类空间,对接的核心在于需求和功能的匹配性,重点要实现功能一体化、网络一体化和运营一体化。
黄 峥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峥以《基于多源数据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审视与空间协同策略一一以宁波都市圈为例》为题,以宁波都市圈为例,借助夜景灯光、国土资源调查、移动手机信令、企业调查等多源数据技术对宁波和舟山的同城化发展阶段特征进行审视分析。他指出,与长三角其他主要都市圈相比,宁波都市圈尚处于同城化发展初级阶段,都市圈内部联系较弱,呈现出毗邻地区空间相向拓展、产业要素双向流动加强、文化旅游跨城合作凸显、市民同城化意愿和诉求强烈等特点。进而他从交通设施网络协同、毗邻地区跨界合作、科创及文旅产业协同布局、公共服务领域同城化合作、都市圈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等方面提出空间协同发展策略。
陈 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晨以《上海大都市圈战略空间的识别: 逻辑与方法》为题,他指出,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自创建以来的各种空间协同情况,从都市圈区域战略空间的特征画像、发育逻辑出发,尝试构建了包括空间尺度、行政层级、空间组织方式、协同目标等维度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上海大都市圈蓝皮书(2022-2023)》初步选题涉及的18个跨界空间协同案例文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要兼顾规划导向的“自上而下部署”和地方实践探索导向的“自下而上创生”,将空间规划工作前置到政策谋划阶段,基于战略空间优化基本逻辑,推进空间协同实践探索的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圆桌会议环节
张 逸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逸主持圆桌会议,他表示这几年来,各地在协同实践方面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协同的理念深入人心,协同的动力激昂澎湃,协同的成果丰富多彩。作为规划编制者,要把握上海大都市圈这一契机,共同探索、率先作为、做出示范。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孙寰副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马璇首席研究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胡海波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新哲常务副院长、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洪斌院长围绕“跨域协同,治理创新”互动交流。
马 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
马璇首席研究员回顾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四年编制的历程,认为跨域协同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共识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深度认识,充分识别上海大都市圈的独特性,既包括对大都市圈整体性的研判,更包括对城市之间关联性的解析,这是协同发展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寻找共识,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反馈,寻找大家都能够共建、共享、共保的平衡点。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注重有限求解。哪怕是推动了一条跨界城际铁路或某些断头路打通等,就是很重要的进展;第三个阶段是超越规划,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通过规划搭建了大都市圈内城市交流的平台,在沟通中不断深化认识、迭代共识,共同推动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治理的有益尝试。她还特别指出,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是一个始于矛盾、陷于博弈、忠于共赢的过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胡海波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总规划师
胡海波总规划师围绕如何推动“跨域协同,治理创新”,指出要发挥三种力量的作用。第一是要发挥市场的力量。这是对发展最敏感、最主动的力量,企业会寻求最优价值的地区进行投资。我们的规划要发挥引领作用,顺势而为引导市场的力量,都市圈要协同好,就需要很好激发市场的力量。第二是发挥好行政的力量,为市场力量的融合提供较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能为发展发挥乘数效应。我们的规划就是在服务于行政力的需求,为发展主体提出各种合理建议,更好的服务和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第三是发挥社会的力量。我们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就是一种社会智库的力量,可以每年到不同的城市,组织类似今天这样的自主交流活动,更深入的了解各个城市,推动协同。希望规划研究联盟能融合好这三方面的力量,以上海大都市圈为核心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对全国区域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洪 斌
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洪斌院长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出发,指出跨域协作,创新治理的难度大,社会治理重心发生了变化,规划从要素配置也转向了更注重指标管控等,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定位和发挥的作用也值得再思考。他以舟山为例,提出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推动“跨域协同,治理创新”。硬件方面包括交通的互联互通、资源的互补互享等;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共享、机制体制的保障等。这些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约束发展的制度,制约了上海大都市圈统筹协同以及各城市的健康发展。他希望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的专家们一起努力,多研究一些促进协同发展的创新制度。
王新哲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
王新哲常务副院长指出虽然当前“传导”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要求,但是规划除了传导之外,还要非常注意促进相邻地区的协同发展,探讨治理创新的范式,这也是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可以重点开展的工作。区域层面的规划协同涉及到多个主体,相应工作非常复杂,尤其是未来实施过程中,要靠制度支持不断的创新。此外,他还指出,在当前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未来都市圈应更加专注信息的流动、空间的共享,在加强区域的联系的同时减少空间资源的占用。
孙 寰
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孙寰副局长对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联盟交流首次走出上海就来到南通,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以前的规划编制相对注重地方主管部门的诉求,比较将就本地的一些现状,这次会议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在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会更有意义,通过跨域协同促进治理创新。他以南通为例,提出规划编制协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一系列工作和想法,对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期望。
活动总结
熊 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最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活动在探索联盟单位常态化业务交流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她总结了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以及联盟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进展,一是连续三年举办了大都市圈年度论坛,形成了大都市圈蓝皮书、大都市圈城市指数、大都市圈通勤报告等学术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二是研究联盟从最初的11家扩大到17家,队伍不断壮大,并形成了一支支高水平专注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人才团队,产出了接地气的规划实践,形成了颇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为空间协同规划的完善和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大都市圈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各展所长、发挥优势,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呈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发展图景。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在新的征程上,上海大都市圈要继续成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要在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继续领跑。作为规划研究联盟的发起人,她希望联盟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和服务上海大都市圈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