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盐城市大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开展了串场河大丰段沿线综合整治行动。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乡院公司承担《盐城市大丰区串场河沿线风貌提升规划》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助力串场河大丰段的综合提升。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落地,今天的串场河碧波荡漾、焕然新生,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堰河道两侧建成实景
白驹镇河道两侧建成实景
理水——实现蓝绿空间交互
流域控源截污,治理生态岸线。首先强化以源头防控为导向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禁止企业直接排放入水,同时加强生活垃圾堆放和农药残留的源头管控;其次治理生态岸线,修整破损驳岸,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水面杂物,种植水生植物,构建“食藻虫一沉水植物一水生动物”的共生生态系统,提升串场河生态水环境。治理河口空间,展现水清岸绿。项目团队针对河口两侧空间环境不同提出两种风貌提升模式。模式一为主干河道与G204交汇处的河口,通过有序改造生态岸线,融入休憩功能和观景设施,加强蓝绿空间交互,营造出自然宜人的河口游园形象,提升主干河口两侧环境风貌。模式二为支流河道与G204交汇处的河口,通过河道清淤,种植乡土树种和水生植物,优化建筑立面和菜地空间,提升支流河口两侧乡村风貌。
增绿——织补多彩生态绿廊
分类引导提升,优化生态绿廊。整体增绿策略为“生态、多彩、低维护”,沿线绿化改造根据绿地宽度划分两种模式进行优化提升。模式一为绿地宽度5~15米,保留现状常绿树种,行道树补植香樟,与原有树种协调统一,地被种植多年生草本花卉,沿岸种中山杉、水杉等植物,优化滨水林冠线,营造亲水自然的空间环境。模式二为绿地宽度为15~50米,种植生态经济型密林,以榉树、梨树、桃树及枇杷等果树为主,地被搭配白三叶、玉簪等草本花卉,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效果。盘活闲置地块,打造农业景观。厂房拆迁后的闲置地块宽度普遍超过50米,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设计打造多彩农田景观。在改造过程中,首先整理现状农田,利用乡土青砖、瓦片及木桩铺筑田间路径,沿路设置乡土篱笆和农田景观小品,其次设置休闲活动及滨水休憩平台,田间种植乡土蔬菜和彩色水稻,打造乡野自然的农业景观。
通路——营造亲水慢行空间
为解决串场河沿岸临水不亲水、滨水交通受阻等问题,设计提出 “优水岸、构路径、建场地、整菜地“四大措施,通过拆除违章搭建及破损危房、优化水系岸线、构建滨水步道、增设活动场地等方式,整体提升滨水景观效果及村民居住环境。改造后的滨水慢行空间链接镇区内各个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相互贯穿的亲水慢行网络。
靓镇——重构镇村风貌界面
聚焦街区要素、整治集镇界面。优化“街区+建筑” 要素,重构集镇风貌展示界面,形成具有文化特征的204国道沿线风貌。从城镇居民需求角度出发,统筹划分公共空间,增加商摊、休憩、慢行、停车等功能空间。在铺装改造上,彰显历史文脉,展现集镇文化,同时倡导适用性与耐久性材料。在绿化改造上,丰富原有绿化层次,提升多维空间绿化品质。聚焦宅前界面,重塑村落风貌。将沿线村庄宅前空间分为四种模式,针对每种模式分类梳理改造,通过对沿线建筑进行立面出新,补齐行道树界面,设置乡土院墙、篱笆等方式,营造出有序、整洁的乡土村落风貌形象。
添景——塑造品质公共空间
凝聚文脉特色,塑造品质空间。挖掘沿河四镇历史文脉和产业资源,聚焦新丰镇 “花海文化”、刘庄镇 “禅修养生文化”、白驹镇 “水浒文化”和草堰镇 “盐运古镇”文化特色,打造公共节点,塑造品质空间。挖掘盐运文化,恢复刘庄北闸口、南闸口、白驹南闸、草堰古闸口等古盐运闸口,重塑场所记忆;围绕草堰古盐运地传统制盐、晒盐、运盐的场景氛围,打造古道盐运及特色圩田码头;聚焦串场河水文化,设置水文化展示馆,再现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的南市水街。配套服务驿站、补齐设施短板。沿线配套三处休闲驿站,驿站设计结合各镇资源特色,新丰镇围绕老供销社建筑及河口空间,打造田园与知青双重文化特点的花香驿站。刘庄镇结合净土院禅修文化,运用枯山水、绿岛、水钵等元素打造氛围静寂、古朴的净享驿站。白驹镇饮马驿站以白驹历史文化为引线,设置了饮马亭、驿站木屋、栓马桩等节点,为游客提供怀古思贤的空间场所。
新丰镇河道两侧建成实景
白驹镇红色文化公园建成实景
草堰镇古道盐运建成实景
串场河整治,是盐城市发力守护碧水的一个缩影。项目建设历时一年半,项目团队骨干成员长期驻场服务,定人定点,人均驻场200日,确保推进的进度与实施成效,得到盐城市、大丰区领导一致好评。如今,漫步串场河畔,碧水流淌、绿树倒映,一幅幅单调的“施工图”变为绚丽的“风景画”,一条蓝绿空间交互的“生态绿轴”贯通南北,串场河已然成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幸福河、民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