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江苏规划:探索“全链条”式生活垃圾分类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2022-06-24 16:23:00  来源: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1
听新闻

垃圾分类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卫生管理新格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省等各个层级对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行业发展的方向、深度、广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理念,结合实际项目,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从前端、中端到末端“全链条”设施布局、管理及落地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梳理。

规划预控,优化前分类投放设施设置

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分类投放、分类收集为前端,分类转运为中端,分类处理为末端。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前端分类设施建设和居民分类习惯养成,而合理的前端分类设施设置能够进一步促进居民分类意识和参与意愿的提高。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认为,要结合各地实际编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设置规划,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箱房、点站等设施设备建设,新建居民小区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目前相关标准规范对垃圾分类前端设施的设置虽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块规模、垃圾产量不尽相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占地面积应当有所差异。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提出根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服务范围人口数量确定垃圾房面积,并建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提出各地块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设施的控制要求,为后期垃圾分类设施的落地创造条件。

按照控规深度明确不同地块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设施控制要求

提升效能,提标升级中端垃圾转运体系

很多城市的收运系统以小型垃圾转运站转运为主,存在运输成本高、交通压力大、环境影响大等诸多不利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团队提出中端环卫设施布置应对现有小型转运站“撤小建大”,运输车辆同步升级为中大型密闭式分类压缩运输车。垃圾收运模式从“小型化、分散化”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从“人力收集”向“机械化收集”转变,从“混合收运”向“分类收运”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形成中型转运站为主、小型转运站为补充的垃圾转运体系。

同时,项目团队还提出转运站应具备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暂存与转运的功能,分类转运站用地应在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50337-2018)等标准规范要求基础上,增加至少300平方米的面积用于放置分类压缩设备和分类转运箱。小型转运站转型升级改建为环卫驿站,有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提高垃圾收运系统效率。

对现有170余座小型转运站“撤小建大”,规划建成中心六区大中型转运设施14座、外围区县大中型转运设施8座

集约共建,整合末端垃圾处理邻避设施

整合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邻避设施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多规合一”和集约化共享共建,是破解选址难和落地难的有效途径。

为落实《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统筹设施布局,推动设施建设,项目团队提出环卫末端设施布置应以现状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为基础,建设循环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场址土地资源,降低选址难度和建设投入,缓解“邻避效应”。集中建设多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充分发挥各种处理处置设施的互补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作用,便于物流组织、运营管理、信息交流与技术发展,实现园区处理设施效益最大化。

空间融合,绘制设施空间布局“一张图”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重大决策部署,项目团队在全省率先提出环卫规划编制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原则,建设环卫设施数据库,数据库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作为基准,并制定相应的环卫设施图层属性表,整合设施规模、工艺、占地面积等基本信息。

通过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数据和数据库建设等,建立覆盖全市(县)、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环卫设施规划“一张图”数据库,为实现环卫设施规划、审批、实施、监督等全过程闭环管理提供支撑,助力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环卫规划数据库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也至关重要,各地除了要推进分类设施的规划建设外,还需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标签:垃圾分类;生活垃圾;人居环境
责编:蒋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