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深入探索适用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规划技术路径和方法,多措并举、高位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同步振兴取得成效。
2020年以来,省规划设计集团启动了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树下村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规划提出“南国相思处、世外桃花源”的发展主题,为红豆树下村总体打造以红豆文化、田园文化为特色文化,以水蜜桃种植为特色产业,展现“桃花源里可耕田”核心意向的特色田园乡村。
规划从理念、内容、技术和实施四个角度做出探索,通过多样手法现状调研了解红豆树下村村民的诉求,研判现存问题,凝练特色要素,通过村庄规划、村庄设计两个层面展开系统设计,并列出详细的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保障村庄提升实施效果。
以人民为中心,回归村民意愿
在规划理念上,省规划设计集团将自上而下的精英式规划转变为强调自下而上的回归村民意愿的规划。采用多种技术方式调查分析村民的需求和意愿。
采用GPS设备调查村民日常生活出行习惯,建立人、时间、空间及活动的对应关系,利用新技术挖掘农民出行习惯,对村庄物质环境改善提供规划建议。同时关注特殊人群,选取老年人停留点和轨迹进行分析,为养老设施布置提供依据。
GPS时空间行为分析图
根据红豆树下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统计分析,详细真实地了解村民各方面的需求,为规划确定回归村民意愿的目标。此外,在系统化整合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以增加就业和合理引导村民的自建行为,规划桃林农舍、临水民俗等,由村民自组织实施,激发村庄原生性潜力与活力。
多元特色彰显,助力村庄发展
在规划内容上,多维度探索村庄特色彰显方式,从产业、文化、田园三方面切入提升村庄品质,激发村庄活力。
规划提出三产融合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建议将现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升级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并在村域上增设冷链物流中心和展销中心,以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借助文化与空间耦合延展文化特色,依托红豆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村庄现有公共空间,沿村民主要活动路径策划并打造文化场景,丰富田园乡村生活。此外,保留并凸显村庄原汁原味的桃林大地田园特色,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互动发展,使田园生态特色为村庄创收增色。
关注用地管控,提升资源价值
在技术管控上,规划顺应改革要求,关注村庄用地的合规性和土地盘活利用方式。严格落实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产业布局意向、田园风光塑造要求,对各类用地实施用途管控。
土地利用管控图
借助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一增一减”,腾挪复垦土地,解决村庄发展用地难题。规划拆除一处废弃用房,通过征询村民意见,结合村庄发展需求新增一处文化大礼堂用地。在农村土地资源盘活方式上做出有益尝试。
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空关房,提升村庄闲置资源价值。主要做出两方面的尝试,将村庄中可利用的两处空关房依照其现状特征分别改造为公共服务用途的老年活动中心和经营性质的民宿。
空关房改造图
直面实施引导,强化规划落地
在规划实施上,从成果编制、行动指导和共同治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规划实施落地。
在规划内容编制方面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如对节点空间、庭院空间、重点建筑的改造方案,都采用以现状照片为底,同角度模拟实施效果的方法,并配以具体说明条文,让实施者一目了然。并从建设时序、建设内容等方面制定行动计划列表。并整理详细项目清单,并以建设规模为基础,估算投资成本。
建筑整治方式引导图
为探索共同治理方式,规划提出发挥村党委的引领作用,鼓励村民自治。省规划设计集团多次与村民沟通,通过协商—反馈—修改的过程,落实村民意愿。并与村民一同制定红豆村文明公约,设立公约牌、公告栏、营造新乡风。
红豆树下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试点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在人文主义体现、特色构筑彰显、多规协调融合、“三块地”盘活、建设实施落实等方面做出的重点尝试探索,该规划也成为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