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当前防疫抗疫工作,相信大家眼前会立刻浮现出身穿白衣、头戴面罩的“天使”形象,也会联想到手持测温仪、查验苏康码的一线工作人员,或是播放着宣传口号的大喇叭,或是集中隔离点的那楼那窗那人......然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疫情初始就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只因战场特殊不被你我所知。
“不把隐患排完我就没法睡”
她叫陈茜,中共党员,是马群街道公共服务科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主要负责数据分拣和信息分派工作。
“我这个工作,有点像是挖矿,上级公安、民政等部门通过大数据,把每天来自境外和境内中高风险地区,并可能住在马群街道辖区的人员相关信息通报给我,由我来负责筛查哪些人员可能具有比较大的疫情风险、是哪个社区的、需要落实什么隔离措施,然后再跟具体社区对接,做好后续核查和隔离工作。”
7月20日至8月14日,陈茜和街道各社区工作人员一共排查了12281条人员信息。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却是一个个群众、一家家生活、一户户喜怒哀乐。由于大数据有时也会出现错误,通报下来的人员信息也并非都是完善的,这给陈茜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不把隐患排完我就没法睡”她说。
“无论是把一个本该回家团圆的人错当重点人进行隔离,还是把一个密接、次接的人错当普通人放回社区,我感觉都会无法原谅自己。疫情突发,每一名普通的群众都是无辜的,包括那些可能不小心感染病毒、具有传染风险的受害者。将心比心,他们谁愿意这样?”陈茜说。
“如果因为我的工作失误,搞错了隔离监管措施,造成后果,我就不会原谅自己”
“其实我比那些‘委屈码’的人还着急”
她叫吴镠(liú),马群街道公共服务科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主要负责苏康码“黄转绿”转码工作。
“我就是开车从机场那边路过了一下,苏康码怎么变黄了?”“好的,请您将有关信息上报社区,后续我们处理。”
“我一直在家待得好好的,可我的码咋就变了呢?”“这个情况的确存在,请您别着急,我们会马上向上级反映并了解转码程序。”
......
像这样的电话,吴镠在疫情开始那段日子一天接两三百个很正常,有时甚至是办公电话、手机、微信语音同时响起,而这只是她工作的一个缩影。突入其来的疫情,使很多人的苏康码一夜之间变了色,其中不少更是“无辜躺枪”,正常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困扰,他们的苏康黄码,也被戏称为“委屈码”,要求“转绿”的声音很急迫。
“换位思考,要是我的码莫名其妙变色了,我肯定也非常着急。而且一下子电话那么多,工作量特别大,说起来,其实我比那些‘委屈码’的人还着急。”这个戴眼镜的小姐姐吐露心声,“作为基层,我们只有认真收集人员信息,耐心给他们解释。那几天,我说的话比一年加起来都多!”
“随着后来转码工作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和规范后,街道和社区加班加点,在最短时间完成‘委屈码’转绿工作。到8月13日,我们累计总转码3839人。”吴镠说得很轻松,但她嘶哑的嗓音却让人明白背后有多么不易。
“咬着牙坚持呗”
当被问及两位小姐姐这段日子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她们都若有所思。
“以前虽说也加班,但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子,特别是刚开始数据量非常大,筛查起来很难,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最难忘的应该是回家路上一个人看着头顶的星星,还有夏天凌晨那股清风很凉爽。”有过军营生涯的陈茜率先开了口。
“现在呢?还要加班那么晚吗?”
“现在好多了,下班时间从后半夜提前到了前半夜。”小姐姐平静地说。
“我最难忘的经历,也是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因为连续加班熬夜,身体吃不消,差点撑不住,但工作没法停,一天几百个电话轮番轰炸,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个别群众不理解转码为何那么慢,打电话过来一顿谩骂,有那么几次,我感觉自己是真的快挺不住了,也很委屈!但转头想想,换做是我肯定也一样心急如焚,心里就好受一些。”吴镠说着,顺手拿起桌上的润喉糖吃了一颗,她说前些日子这个已经吃了好几盒了。
“那你们这段日子又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咬着牙坚持呗!”陈茜和吴镠异口同声,相视一笑。
“我是党员,现在疫情期间,坚守好自己的岗位,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最好实践。”陈茜认真地说。
“我们的同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很多也是连续加班熬夜,在这疫情期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跌倒,所以,我们必须咬牙坚持。”吴镠一脸严肃地说。
当前抗疫防疫工作已经进行到关键时刻,谁都没有权力选择“跌倒”。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一名普通群众,必须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