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掌柜种出好味稻
11月5日一早,南京江宁淳化街道农场主魏学富就守在了田埂边。眼前稻田翻浪,一片金黄。10点,6套收割机齐上阵,稻穗颗粒归仓,留下一茬茬秸秆。
“现在我们‘土桥大米’主推新品种是宁香粳9号,穗形比较大,米的外观晶莹剔透,口感软、香、糯。”站在田头,淳化街道农业事务部部长陶敬富说,今年这一品种种植面积8500亩,亩均产量1300—1400斤。
去年种了300亩地,今年种到400亩。对这个新品种,魏学富已经心里有底。“去年一季稻一季麦,一亩地1000元,夫妻俩一年净收入30万元。” 他自爆家底后再三强调:“这可是种得好,才有这个收成。”
“实现‘种得好’,公司出力不少”“有了公司,免除了我们种田的后顾之忧。”众多农户称赞的公司就是陶敬富担任总经理的新淳农业发展公司。
淳化是江宁区的农业主导型街道,出门就是基本农田,村民增收必须在稻米上做文章。街道把眼光聚焦在了“土桥大米”这一老品牌上。早在1991年,它就是南京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建设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成立新淳农业发展公司,一个中心任务就是打造淳化的稻米产业链,带动农民腰包鼓起来。
魏学富等40多个农场主都和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签订了订单合同。园区共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打造育秧、烘干、加工、仓储一条龙的稻米产业链。公司牵头把周边的水稻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生产出来的稻米一部分用于“土桥大米”品牌销售,其它则和中粮集团等粮食集团进行合作。
这个公司也有“硬杠杠”,每年实行末位淘汰制。公司对田间管理全程监管,宁香粳9号控制产量在1400斤/亩,避免一味追求产量影响品质。农田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由一名技术员对接3—4个农户。农技人员到场监管农药肥料使用。每户交2万元农产品质量保证金,违反规定质保金全额扣除。
“以前,我们自己种田自己卖稻,价格都不高。现在公司育秧、肥料、技术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收稻后再统一收购,我们也轻松。”周子社区“卫星连”51岁农民王素洪种了220亩地,也就插秧时雇个把帮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王素洪说,“3台大型拖拉机,2台插秧机,最近我花7万元添置了一台无人机,洒肥治虫都要用它。”田间管理的人工活越来越少,如今他最紧张的是植保无人机的“科目三”考试。“为了考上这个飞行证,我还买了一个千把块钱的航拍无人机练手。”
“如今,村里120个大户基本都买了无人机。” 魏学富说,这不是大家赶时髦心血来潮,“喷药8元一亩,洒肥10元一亩。以前请人飞还要排队,现在自己家飞好还能到别家田里收服务费。”
机械化生产、公司化运作,不仅让这些庄稼汉农忙有闲,走向市场的人也硬气起来了。“以前丰产不丰收,一开始连烘干的设备都没有,卖稻谷算含水量只能‘含泪被宰’。”陶敬富说,园区投资上马烘干设备,让农户卖稻谷时腰杆更直了。接下来他正在谋划建设稻谷仓储设备。“农民缺乏储存条件,有时不急着卖,再摆一摆价格就上去了。”
要让大米更有含金量,还得擦亮金字招牌。“‘土桥大米’高端的卖18元/斤,普通的4元/斤。”陶敬富说,同一品种在不同社区种出来的口感就不一样,这和土壤成分有关。赤山周边3000亩是“土桥大米”的核心产区。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以河淤土为主,类似于五常大米的黑土。
明年,淳化的宁香粳9号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左右。什么样的大米配得上“土桥大米”的名头?淳化街道已经委托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研究,制定官方标准。把稻米产业做大,光靠大米还不够,下一步,要把稻米周边产品——米粉、米糕等也做起来。“碎料米做成锅巴都比米赚钱。”这已经成了公司和农户的共识。
走在稻田旁,魏学富、王素洪们步履轻快,心气渐高,相互攀比“我家的稻子种得好”。但他们不约而同服气的是,专业化生产才有更好的前景。又有好消息传来,今年1000亩试验田很成功,采用一次性机插缓释肥技术,插秧时把一辈子的肥都施下去了。“底肥、分蘖肥、拔节肥,如今是三合一了。明年种稻更加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