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2023年6月1日起,江苏全面实施池塘养殖尾水强排标准。该标准为强制性排放标准,具法律约束力,超过限值排放为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惩处。颁布实施的《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八十五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为贯彻池塘养殖尾水强排标准,江苏开展了池塘养殖标准化改造,并通过调整养殖品种和养殖结构及养殖产量实现达标排放。目前,江苏正大力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加强尾水治理,促进达标排放。各地探索出“三池两坝”“原位治理”等模式,为全省池塘标准化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学习、可复制典型。
溧水洪蓝:小散鱼池变身
“养殖区东南方就是石臼湖,这边是上游,水质很清澈。我们利用生态河道、沉淀区种植的水草、美人蕉来吸附净化水中杂质。”12月22日,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庆指着远处的水面说。
“陈卞村、青锋村连片养殖池塘改造过程中,在原塘口利用生物处理,探索原位净化模式。池塘养殖尾水跟工业废水是两个概念,尾水没有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富营养化,对生物而言,富营养化是一个营养源,如果把里面的氮磷转化成生物,转化为养殖品种的饵料,既降低了成本,也改善了水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小龙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焕根对这个因地制宜、节约成本的新模式十分看好。
洪蓝街道是溧水区水产养殖大镇,水产养殖面积约1.7万亩,沿石臼湖周边分布,养殖以青虾及河蟹为主,整个洪蓝街道约有250户养殖户,以分散小规模养殖户养殖为主。长期以来,养殖散户灌排不分开,区域内原有养殖户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排到外界公共水域,其中总氮、总磷等参数存在超标现象,对生态环境存在影响。区域内又没有配套生态沟道、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浮床等设施设备进行水质净化,无法保证项目区尾水达标。
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溧水区对洪蓝街道陈卞村、青锋村连片养殖池塘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其中陈卞村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占地面积2093亩,养殖水面面积1362亩,涉及陈卞村养殖户25户,以河蟹、青虾养殖为主。规划建成后养殖水面面积1362亩;尾水净化区(沉淀区、曝气区、净化区)面积135.80亩,占养殖水面的10%。青锋村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占地面积2500亩,其中养殖池塘面积1827亩,项目区内主要养殖河蟹和青虾,涉及青锋村、塘西村养殖户50户。大片区分成5个子片区进行改造,每个片区是一个小循环,规划建成后养殖区面积1831亩;尾水净化区面积451.84亩,尾水净化区(沉淀区、曝气区、净化区)占养殖水面的24.7%。陈卞村、青锋村两个生态化池塘改造项目建设了“三池两坝”,养殖尾水进入一级生态沟渠沉淀,进行水质初步净化;经过沉淀池,去除其中颗粒较大的悬浮物、排泄物等,再经过滤坝的过滤作用,去掉水中的泥浆、微生物,尾水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经过曝气装置进行曝气,加快有机质分解,增加水体含氧量。经过再次过滤,进入三级生态净化池,净化区内放养滤食性鲢鳙+挺水、沉水等水生植物对尾水进行再次净化。建设“三池两坝”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经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池,就可实现水体杂质沉淀、增加含氧量、吸收过滤营养物质等净化处理目标,最终达标后的尾水可实现循环利用或直接排放。
“现在都干塘了,还有一点青虾塘口,片区实施生态化改造后,水质好了,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饵料系数、降低了鱼体发病率、减少了渔药投入品,水产品泥腥味都没有了,有效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了养殖基地生产能力,实现了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生态化改造完成后,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减轻对周边水域的污染压力,同时通过池塘规整、护坡,完善进排水、配套电力设施,配备必要的增氧、水质检测设施,提升了养殖片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让渔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得到了渔民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提升。”洪蓝街道农业分管领导端木传龙介绍。洪蓝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明全算了笔账,养殖区主要是河蟹青虾套养,套养模式年利润在5000—10000元/亩,养殖户(一般为夫妻档)跟村里承包,面积30亩起步,年收入15万元。按池塘面积1831.10亩计算,尾水达标排放后,各类池塘亩增产5%,养殖成本减少3%,养殖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实现青虾增产0.40万斤,河蟹增产1.57万斤,带动项目区内养殖户实现增产增收。 单红 彭广霞
溧阳:改活“一池水”
溧阳地处太湖流域上游区域,环境保护要求更严格,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措整合资金,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尾水达标排放。上黄镇坡圩村等点位因地制宜,采取生态综合净化+分布式尾水处理设备的方式对小散池塘进行集中处理。
溧阳市上黄镇坡圩村项目点位水产养殖总面积1245亩,全部为河蟹养殖,共有45户养殖主体,户均不到30亩。该项目点河蟹采用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栽种水草、套放鱼螺、生态调水、科学投喂等措施,融入原位净化功能,池塘水为低污染水体,仅少量底层水排放时存在悬浮物超标的风险。为此,改造时采用原位修复净化+集中生态综合净化+移动式尾水处理设备等措施;改造区设置统一排口,封堵其他排口,杜绝散排乱排途径;在统一排口设置过滤坝强化对悬浮物、泥沙的截留作用,过滤坝采取组装方式,填充袋装火山石;配备南大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式尾水处理设备,以应对前序处理不达标时,进一步深度处理。
在溧阳,像上黄镇坡圩村这样的养殖村都在探索。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溧阳市八字桥礼诗圩村,近年来将池塘标准化改造与村庄建设、乡村文旅产业协同推进。
八字桥村地处圩区,为推进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解决养殖尾水排放问题,升级鱼塘设施,增设水生植物净化带、生态净化池、沉淀池、微纳米曝气装置等设施,通过专用管网进水、生态沟渠排尾水,实现圩区内的水循环利用。
八字桥村探索出异位综合种养模式,开展“异位稻、渔、莲综合种养”,构建稻、渔、莲综合种养系统,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通过鱼虾蟹类和水稻、莲藕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养分利用,利用场地资源,一举多得。该村优化尾水时空和资源配置,前端水养鱼虾蟹,后端水种稻、种荷花,让多出来的养分被水稻、荷花吸收,实现优质稻米、鱼虾蟹、莲藕三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产量提高10%,饲料消耗减少10%。
项目打造溧阳市工笔画创作基地——“荷塘月色”荷花池,提升规模养殖质效。溧阳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科长孙红辉说:“过去养殖户投喂量大,多年下来池塘、沟渠水质富营养化,水产品发病率高,收成不太乐观。八字桥村对养殖池塘、周边道路进行连片规整,全村腾退鱼塘、蟹塘50亩,共整理水域面积1558亩,建设净化区440亩。实行统一管理、经营、销售,鱼虾蟹产量达到1500吨,年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年利润400余万元,户均增收明显。”
溧阳农业农村局史晓俊副局长介绍,2020年以来,溧阳市持续开展多轮水产养殖环境治理工作,池塘养殖面积从21.56万亩压缩至16.96万亩。2022—2023年持续推进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改造2.5万亩,涉及9个乡镇36个点位,目前已全部完成。余水法
启东:贝鱼净化变资源
“沿着东方河,前面就是二级坝,里面水很清澈。看,这里放了好多滤食性贝类,像海瓜子、花蛤、文蛤等。明年养殖塘准备挂养牡蛎,我们已经在如东实验成功,消耗水体中有机物,牡蛎苗也慢慢长大了。”12月22日,冰雪未消的海边,来自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万夕和兴致勃勃。启东市近海镇海水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及尾水治理项目,万夕和是技术支撑领衔专家。
海边鸥鸟翔集,几只野鸭也突然受惊“扑棱棱”飞起来。在启东市近海镇328国道区域,海水养殖区共3446亩,池塘水面2948亩,由32户承包散户实施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该养殖区原为启东鱼虾养殖场,南临通启运河,西接近海镇黄海村、近农村。区域内原有养殖池塘尾水未经处理直排外界公共水域,其中总氮、总磷等参数有时存在超标现象,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为实现以渔净水、尾水达标排放,启东市对该区域海水养殖池塘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及尾水治理,按进排水系对养殖区南北分为12个区域,采用“贝鱼净化+循环水”的尾水治理模式。针对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模式尾水排放时间集中、排水量大但水质超标并不严重的特点,采取“贝鱼净化+循环水”的尾水治理模式,对小散户池塘养殖尾水实行集中收集处理,以区域内部排间沟以及东方河作为尾水治理区域,设置一二三级生态净化区域共360亩,占养殖水面12.2%,“养殖尾水进入一级生态沟渠沉淀,再经潜流坝的过滤作用去除其中颗粒较大的悬浮物后,尾水流入二级生态净化池;池中放养有大量贝类、鲻梭鱼类等滤食性水生生物,水体中有机物转化为水产品,尾水得到初步净化。尾水再通过溢流坝进入三级生态净化池,配套贝类和水生植物,通过生物转化,水体中残余氮磷通过微藻吸收再次被贝类滤食,转化为贝类水产品。”近海镇副镇长沈春华介绍。
项目通过增加尾水沉降区、潜流坝、溢流坝等固液分离设施,实现了尾水中颗粒有机物有效去除;以贝类、鱼类等滤食性水生生物作为净水工具,实现有机物氮磷的降解和资源化利用;通过三级生态净化池贝类和水生植物作用,水质最终达到省地方标准要求。而通过改进现有养殖模式,逐步减少冰鲜饲料的使用,从8月开始对池塘水和生态净化池的水体进行定期交换,降低系统内水体中总有机物含量,避免冬季短时间内大量有机物无法降解的问题,保证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后期该工程将把三级生态净化区域打造成旅游观光垂钓区,生态池内净化工具鱼类可供游客垂钓,开展农家乐等经营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三产融合。作为该养殖区域的河长制体系,该市水务局一方面通过履职巡河,密切关注域内水质变化,另一方面协同推进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确保全域水质的稳定达标。 黎慧 杨谷生
东台条南:加强型“三池两坝”
“这就是我们的生态大塘,过滤坝里面火山石过滤悬浮物,火山石就放在下面。我们从23800亩面积专门拿了7800亩出来做尾水处理。”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智捷副总经理介绍。
“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2020年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成为东台沿海周边标准化健康养殖典范。”东台市农业农村局主任崔世旺说。其条南养殖区位于盐城市东台市条子泥垦区的最南侧,养殖区尾水流经海堤河,从南闸口排入黄海。池塘养殖品种包括鮰鱼、草鱼、加州鲈、黄金鲫和鳗鱼等。
项目利用养殖区现有沟渠和充足的湿地蓄水空间,不占用现有养殖池塘,通过物理沉淀、曝气和生物净化的方式完成了1.6万亩水产养殖区域的尾水净化工程。
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平说,尾水治理系统采用“MABR生物膜强化型三池两坝”工艺,是在传统“三池两坝”技术基础上衍生的改进工艺。南京水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曝气池植入MABR生物膜装置,提高整体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使“三池两坝”净化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尾水治理工艺路线:沉淀池(生态沟渠)→过滤坝→MABR生物膜净化段→溢流坝→生态系统净化段→排口。
沉淀净化区设置在3条生态沟渠内部,对5个养殖小区的池塘养殖排放尾水进行沉淀和水量缓存,沉淀净化区通过清淤,减少淤泥营养物质释放对水体的影响。再经过滤坝、溢流坝拦截和吸附进一步去除悬浮物,过滤坝采用空心砖结构,内部填料以多孔质的火山石为主;溢流坝采用混凝土形式,通过溢流坝的拦截,增加停留时间。
生物膜净化区设置在生态沟渠末端汇入海堤河处,共布置256组生物膜。生物膜通过中空纤维膜实现无泡曝气及异向传质,附着生物膜氧气与底物的反向传递使许多习性迥异的微生物能够在MABR中共存,通过氧化、硝化、分解等使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降低,发挥去除有机物及除磷脱氮作用。
在由海堤河改造而成的生态净化池中放养水生动物,种植水生植被构建综合立体多级生态位处理系统,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浓度,促进达标排放。共种植5000平方米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抛洒5000平方米海蚬子,放养滤食性鱼类约14万尾。
养殖尾水经系统治理后,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为国内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新方法。
刘晓倩 张爱明 孔谦
泰兴根思:尾水处理创效益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水资源愈加匮乏,水产养殖应探索新模式,养殖尾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势在必行。”泰兴市根思乡人大主席高峰说。
泰州市根思特种水产产业园位于泰兴市根思乡,园区面积 6600亩,主导产业为江沙蟹养殖。园区一期工程建成950亩江沙蟹养殖核心示范区,二期工程建成650亩江沙蟹养殖区,三期工程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江沙蟹养殖。园区年产值近8400万元,已形成苗种培育、成蟹养殖、渔需服务、暂养储运、品牌营销等较完善的产业链。通过生态化改造,园区经济效益显著,江沙蟹亩产100公斤左右,较全市亩均单产高出2%,亩纯收益达到5120元。
产业园核心示范区采用“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工艺对该区河蟹养殖尾水排放进行三级净化,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达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目的。项目以规模场自治和连片养殖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养殖尾水全域治理,按养殖面积6%的比例设置尾水处理区,通过养殖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渔机”的原位处理和治理区“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异位处理,配套园区绿化和景观,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项目建设面积38151平方米,建设生态沟渠(沉淀池)20928.5平方米、曝气池 2035平方米、生态净化洁水池 15188平方米、过滤坝2座等。
生态沟渠(沉淀池)内种植水生植物,养殖尾水在池内初步沉淀。水生植物丰富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藻类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而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净化水质,减轻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沉淀池与曝气池、曝气池与生物净化池之间各新建一座过滤坝,坝体15米长、1.5米宽。用空心砖搭建过滤坝外部墙体,空心砖孔方向与水流方向保持一致,在坝体中填充火山石、鹅卵石等滤料,能起到截滤吸附养殖尾水中的泥沙、污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曝气池面积 2.85亩,通过向养殖尾水进行曝气充氧,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采取曝气盘方式,底部铺设土工膜作为隔绝层,防止底泥污染物的释放。
生物净化池面积22.8亩,前段悬挂生化毛刷3040平方米,进一步吸附净化水中的营养物。剩余池内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利用不同营养层级的水生生物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同时美化环境。经过三级净化处理,河蟹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项目区河蟹养殖户余承波不无感慨地说:“建设了这个养殖尾水处理项目,养殖水能够循环使用,既对环境友好,也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养殖成本,真是太好了!”
高彬 李建
本版策划:刘肖汉 陈焕根 邹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