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产保供,盐城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11月29日中午,建湖县颜单镇任杨村。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正青放下碗筷,急匆匆驱车前往滨海县购买吸谷机。“新谷烘干入仓,用吸谷机代替铲车,加工大米时能减少谷粒的破损率。”53岁的老徐17岁开始种地,这些年承包7000亩耕地,并创办正清米业有限公司。“今年,7000亩水稻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比去年高出近100公斤。”车窗外广袤的田野里,早麦“两叶一心”已钻出泥土,老徐说“充满希望的一年又开始了”。
在盐城,更多像徐正青这样的种粮大户们,在这个秋天收获满仓稻谷。一亩亩的增产,一户户的丰收,成就了农业大市盐城又一年粮食稳产保供的强大底气。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盐城作为产粮大市,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9%,稳产保供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这意味着我们在农业强省建设中要承担极其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盐城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发挥好“空间大、生态好、农业强”的优势,全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扛起使命担当,
粮食生产“九连超”
雨水调匀,阳光充沛。“天帮忙、人努力,对我们种粮人来说,今年是近年来最好的年景,稻麦长得好、产量高。”阜宁县郭墅镇种粮大户周铁说。
从农情调度数据来看,此言不虚。今年盐城种植秋粮827.3万亩,加上已统计定案的668.96万亩夏粮,全年播种粮食1496.26万亩。预计水稻平均亩产642.3公斤、较上年增23.6公斤、较历史最高的2012年增14.3公斤,总产79.98亿斤、同比增3.4亿斤。放眼全年,预计粮食平均单产491.96公斤/亩、同比增11.33公斤/亩、较历史最高的2019年增8.81公斤/亩,总产147.2亿斤、较历史最高的2022年增4.04亿斤。
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田野里的一株一穗、一颗一粒。记者从农业农村部门今年秋收水稻产量预测中得到两个数据:每亩穗数25.9万穗、增0.2万穗;每穗总粒数107.9粒、增2.7粒。盐城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占比达73.6%,南粳9108推广面积超200万亩,今年稻麦两季亩均效益增超100元……全年粮食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品质“五增”。
全国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产自盐城。盐城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连续9年超140亿斤,实现“九连超”。丰收的背后,是盐城不负众望扛起稳产保供责任的使命担当。
小麦机收率99.8%、水稻机收率98.1%,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2%,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建湖县、亭湖区入选2023年度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名单,总数达8个;新建成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2家,全市省、市级服务中心达51家;新创成省级第二批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基地17家,盐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能灌溉、农情立体化感知、稻作处方设计……射阳投资“芯谷里”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用技术提升水稻产量、品质和效益。盐城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应用“四情监测”、智能农机等技术装备,建成银宝无人化农场、射阳“芯谷里”稻米基地等数字大田9个,总面积4.2万亩,有力地支撑盐城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发展。
11月7日,《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从项目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到项目实施、验收,再到建后管护,全链条、全环节、全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细化量化建设管理要求,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达标”。
践行大食物观,
建设海上“蓝色粮仓”
生猪存出栏量全省第一,今年新增8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总数达40家,数量全省第一;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70.1万亩,今年前10月水产品总量103.97万吨、同比增4.03%;累计建成“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8.92万亩,新创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8个,累计达203个……在让更多中国人吃上盐城大米的同时,盐城年产全省19%的肉类、26%的水果、24%的水产品,“菜篮子”产品供应同样充足。
从滨海港乘船向东出发,历经3个多小时的海浪颠簸,在一望无垠的深海中央,一座白色城堡——“陶湾一号”海洋牧场跃然眼前。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中,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入选,江苏唯一。
陶湾海洋牧场智能网箱内养殖着大黄鱼、黑鲪、海鲈等高品质海产品。去年底,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管理休闲平台首次撒下试验苗种——5万尾黑鲪鱼苗,意味着盐城从浅水养殖向深海智能化养殖迈出一大步。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海洋牧场成为践行“两山”理念、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盐城建设陶湾现代海洋牧场,实施“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华东地区优质的海产品供应基地,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蓝色动能”。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拓展食物来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盐城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积极探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保持淡水渔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海洋渔业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牧场、“蓝色粮仓”。作为全国渔业大市,盐城管辖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582公里、滩涂面积4553平方公里,海洋蓝色经济基础好、空间大、实力强,做大做强海洋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种苗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射阳港3.5万亩沿海生态育苗基地内,规模化养殖池星罗棋布,这里拥有各类育苗企业107家,年生产生态蟹苗65万公斤左右,占全国蟹苗市场份额70%以上。10月28日,盐城海洋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召开,盐城建成全国最大的河蟹生态育苗园区和万亩池塘养殖基地,以及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与会专家的热议话题。
借力科技创新,
盐碱地蝶变“丰产田”
海风吹拂稻浪、风车林立、海鸟掠过头顶……这是秋收时节黄海滩涂盐碱地上的独特风景。盐城通过加速盐碱地改良,一路突围,不断创新实施废弃盐田快速高效改良技术与模式,在射阳、东台等地沿海滩涂上,创造出废弃盐田和盐碱地头年千斤稻、吨粮田等新纪录,昔日盐碱地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除了“大粮仓”,盐碱地还成为“新油田”。今年盛夏,东台一处盐碱地垦区,因首次采用耐盐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和密植抗盐稳产新技术,200亩连片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机收实产323.87公斤/亩,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59.5%,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7%,创下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
盐碱地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大。盐城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
东台市方塘河畔,黄海原种场的麦田一望无垠。“没想到盐碱地上种植的2000亩夏玉米亩产超千斤,高产地达1200斤。”黄海原种场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黄海原种场近6000亩粮田均为世纪之交前后开垦。经过多年排碱洗盐,70%以上田地已实现稳产高产。但2000亩新区田地盐碱度依然在3‰以上,多的达到7‰至8‰。目前,原种场正与扬州大学、省农科院联手探索盐碱土改良与利用。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盐城已经迈入工业化反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必须坚决扛起‘建设农业强市’的使命担当。”盐城市市长张明康说,盐城不仅要成为工业强市、制造业强市,还要成为当之无愧的农业强市,成为彰显生态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