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重点资讯 > 正文

0

滁州:现代农业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来源:江苏经济报   2023-05-25 09:54:00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托管”服务助农轻松种田、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农”工作重要精神,认真贯彻“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效夯实“三农”压舱石,加速实现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数量规模走向质量效益,蹄疾步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托管”服务助农轻松种田、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农”工作重要精神,认真贯彻“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效夯实“三农”压舱石,加速实现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数量规模走向质量效益,蹄疾步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田”变“良田”,种田好轻松

眼下正是龙虾上市时节,走进全椒县宝顺家庭农场高标准农田现场,放眼望去,1500亩稻虾连作田集中连片,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腊梅正带着工人捕捞虾子。“一周可捕捞三到四次,每次能捕万把斤,市场行情也不错,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张腊梅喜上眉梢。

让张腊梅深有感触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前,这里没有排灌体系,路也是泥巴路,一遇到旱涝年份,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去年,政府对农场承包的农田实施了高标准改造,道路、水渠、太阳能杀虫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养虾由环沟模式改变为平养模式后,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5%,去年秋季农场收入比前年上升了30%。“旱能灌、涝能排,有了这份保障,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只管干就行了。”张腊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动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变“农田”为“良田”,变“望天田”为“高产田”。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滁州市每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均居安徽省前列,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2.7%,连续5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与此同时,滁州市创新高标准农田管理机制,全域推行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提升高标准农田建管质效,相关工作经验被全省推广。今年3月,滁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计划5年内,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将全市永久基层农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

初夏时节,又到了水稻育秧季。这段时间,位于定远县二龙乡双龙合作社的育秧工厂内一片繁忙,在4名工人的操作下,4条育秧流水线正一刻不停地运转。

“一天能装1万多盘种子,可育出近千亩秧苗。”合作社负责人杜佐忠高兴地说,有了现代化的育秧工厂,育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不仅能满足合作社自身1500亩农田的育秧需求,还可以面向社会提供托管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到二龙乡、大桥镇等周边4个乡镇,总服务面积达1万亩,“签订服务合同的农民育秧、插秧不用烦神,我们全程提供服务。”

这只是滁州市农业全程机械化在育秧环节的一个体现。如今,在滁州,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场景已渐渐成为回忆,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由高效率作业的机械代劳。同时在政策的激励下,“大托管”服务也在皖东大地悄然风行,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托管服务带来的高效和便捷。

近年来,滁州市认真贯彻“两强一增”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机械强农”行动实施。去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机拥有量35万台套,插秧机2.2万台,居安徽省首位;农机总动力740万千瓦,居安徽省第三位;全市整建制创成国家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也在不断提升。去年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个、总数达60家,新建农机化示范大院5个、总数65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690个。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19人、农机手2632人。补贴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184套,安装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终端5628套。在安徽省首届高素质农民技能大赛上,滁州市农机代表队获得联合收割机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三等奖。

“我们将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全面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粮食保安全,特色育品牌

2022年,滁州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达46.585亿公斤,单产达376.39公斤,高于安徽省平均2.68公斤,粮食商品率稳居安徽省第一,交上亮眼成绩单。

目前,全市在地小麦502.8万亩、面积与去年同比增长1.8%,一、二类苗占92%、好于常年水平,已全面完成小麦赤霉病第一次防治;油菜34.59万亩、面积与去年同比增长68.4%,一、二类苗占83%,现已进入旺盛生长阶段。

粮稳天下安。滁州市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更好保证粮食安全理念,按照中央和安徽省委部署要求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为切实强化粮食生产安全,滁州市在安徽省地市中率先出台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对粮食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围绕滁州市到2025年“多种粮、种好粮”目标实现,着力实施保耕地多种粮、种好粮增效益、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生产服务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高标准农田、支持粮食生产等七大提升行动;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印发《滁州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对滁州市粮食生产作出进一步规划,支持天长、来安、全椒、南谯等地优质水稻和定远、凤阳、明光等地专用小麦生产,2022年优质专用粮种植面积达到941万亩,2023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面积有望达到945万亩,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

滁州市还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粮食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经过精心培育,至2022年,全市有绿色食品162个、有机农产品8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二品一标”总量达262个,位列安徽省第一方阵;滁州市共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1个、产品品牌10个,完成年度任务的300%。今年一季度,新认证“二品一标”10个。

据介绍,下一步,滁州市将协助检测机构对全市申报主体开展产品检测、产地监测,扩大认证品种,提高覆盖率。计划新认证“二品一标”60个,争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薄壳山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争创来安米、南谯茶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2个。加强对地域相近、生产相似、产品类同、品质相当的不同品牌进行整合,确保新增1个“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10个产品品牌。支持各地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加强品牌策划、塑造、推介,争取年内遴选“滁”字号品牌企业主体在央视等平台集中宣传推介。

提高附加值,做强产业链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食品加工总产值达520亿元。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主体。2022年滁州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总数达8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共246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1家,产值增速9.5%,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安徽省平均8.7个百分点,增速居安徽省第三位。

持续强化产业链“双招双引”。滁州市组织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成立小岗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发布食品饮料产业招商地图,推进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据安徽省“双招双引”系统监测,2022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88个、投资额441.8亿元,分别居安徽省第2位、第3位。其中当年新增签约项目101个、总投资额252.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7%。今年1到3月份,新增项目61个、投资总额173.16亿元,其中签约项目24个、投资额99.85亿元,开工项目23个、投资额45.98亿元,投产项目17个、投资额29.48亿元。其中,拟投资35亿元的“今矿”矿泉水生产项目、10亿元的天长市君乐宝万头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10亿元的王小卤数智化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均已签约,正有序推进,开启掘金高端绿色食品新征程。王太新 本版图文供稿: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标签:滁州市;安徽省;农田

责任编辑: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