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三农”,盐城再交高分答卷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总书记对江苏寄予厚望,激励着作为农业大市的盐城不懈耕耘、接续奋斗。
“中国饭碗”装着沉甸甸的盐城粮
2022年,盐城坚持将“三农”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5.2亿元、增加值850.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达143.2亿斤,创历史新高;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全省率先出台财政金融支农“盐十条”,设立集体经济发展、黄河故道片区发展等专项资金,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6.56%;实施农业农村人才“百千万”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5.76万人次……在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盐城再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这是盐城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东台、盐都、射阳、滨海、亭湖5个县(市、区)荣获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总数并列全省最多。
盐城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140亿斤,在全国地级市排第13位,粮食安全贡献度居全省第一。全国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产自盐城。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农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全、产品品质高,稳产保供使命重大。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
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部级盐碱土改良与利用实验室、省级亚夫工作站等科研载体成功落户,盐城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方案》,建有国家级三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全市农作物常年繁制种80万亩以上,总产量30万吨以上,占全省半壁江山。
稳产保供远不限于粮食。10.3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加快建设,年度生猪存出栏量均列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十。尤其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盐城在全省率先开通农产品直供上海专列,创新试行“公铁水”联运,连续两个月平均日发上海农副产品1500多吨。
向海洋要食物,建优“东部沿海大粮仓”。在射阳,总投资61亿元的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二期港池码头项目正加快建设。在滨海,5万尾黑鲪鱼苗日前在我省最大的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平台“陶湾一号”投放,标志着盐城从浅水养殖向深海智能化养殖迈出一大步。
改革创新促进增产又增收
以入选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2019年,亭湖区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实现土地“集碎为整、一户一田”模式。如今,亭湖66196户农户的36.22万亩承包地,由原先的19.75万块合并成4.08万块,新增高产田4.2万亩,承包土地流转率由60%提高到78%。“小田变大田”改革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改革经验被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吸收。
更多创新成果不断落地。3年前,上海农场参股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如今双方投资项目超80亿元,上海农场开启大丰全域发展的新空间。盐城有大中型国有农场17个,为推动场地联动发展,盐城出台相关意见,创新推进场地合作,带动农民增收。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引、培、聚、联”并举,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
现代农业园区是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盐城先后建成不同类型现代农业园区18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产业园13个,省级产业示范园实现县域全覆盖。吴明珠、万建民、张洪程等一批院士工作站建成,入园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超200个,入园企业数量近1000家,带动园区内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市平均水平30%。出台《农产品品牌培优提升指导意见》,推动构建“1+9+N”公用品牌框架,市级层面成立九大重点产业联盟。
富民强村打造更多“幸福高地”
抓牢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挥棒,盐城一着不让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打造更多的乡村“幸福高地”。
探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盐城累计编制村庄规划514个,在优化乡村形态、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上持续发力。去年,盐城新改善农民住房2.1万户,新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总数居全省第一。
帮促薄弱地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盐城绵绵发力,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作为富民强村的代表性工程,努力让黄河故道119公里沿线镇村从“发展洼地”变为“幸福高地”。如今,黄河故道片区八大类80个乡村振兴市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集体领办农场、合作社、社区服务公司累计超500家,11个村入选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盐城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96.5%,50万元以上的村达4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7%,增幅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