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重点资讯 > 正文

0

土专家做领头雁 新农人成兴农人

来源:南京日报   2021-04-08 09:27:00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公布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公布全国首批306名“土专家”,南京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高级技师李华银榜上有名,成为全市唯一入选者。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近年来南京市大力引进发展壮大乡土人才,李华银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大学生从城市而来,扎根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辈子与农机打交道的“医生”

“插秧机又没法正常工作了,开了10分钟发动机就发热。眼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插秧了,没了插秧机可不行啊!”近日,位于浦口区的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急匆匆地向李华银求助。“厂家来修过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随后李华银背着一个工具箱到了现场,发现是电路控制系统故障,于是拿起工具开始修理。半天时间,这个反复困惑邵名文的老问题解决了。

“小毛病自己修,大问题找厂家,解决不了的就找专家!”邵名文笑道。农机大户眼里的“专家”李华银今年57岁,跟农业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个“土专家”22岁从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以后,就去了农机公司工作,如今在市农业装备推广中心从事农机化教育培训和高性能机具维修保养技术服务工作。“农业机械过了三包期,农机企业就不再提供售后服务,我们会公益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李华银说。他的一双手修过大大小小不同的农机,一双腿走遍南京乡村各个角落。

去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90.5%,农机已经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修农机就像医生给人看病,这是一门专业学科,需要经验和知识的双重累积。”李华银说。时代发展中农机逐渐自动化、智能化,他一有空就去厂家学习新的机械,让自己跟上节奏,随时能为农民服务。

从科研转战农场的“菇奶奶”

在高淳区龙墩湖现代农业园区内,有个带领菇农养菇致富的“土专家”宋金俤,人送外号“菇奶奶”。她在省农科院深耕食用菌产业40多年,退休后也没闲着,来到乡村创立了一家菌种公司,为农民提供优质高产的菌种。

“我们公司2012年在这里刚成立的时候,本地农民原来种的品种,一二十年前也是优质品种,但没有手段和条件保持原种的种性,品质和产量都大不如前了,所以他们非常需要更优质的新品种。”宋金俤说。除此以外,农民使用的菌种大多以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品种混乱,劣种、错种等常使菇农蒙受损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好坏对农业生产起着关键作用。宋金俤带来的新品种很快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当地菌菇产量大约提高了15%—20%。宋金俤的公司配备有现代化高科技菌种生产流水线和4万平方米智能化菌种培育库,满足种子生产、储存、运输等条件,以保证种子质量。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公司主要繁育和推广双孢蘑菇、草菇、大球盖菇、桑黄等十多种菌种,现年产菌种7000余吨,可供栽培600多万平方米,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带动当地菌菇产业升级。

“在村里种草莓”的大学生们

除了引进“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专业人才,高素质“新农人”的涌入也在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今年27岁的仲娜3年前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以后,就来到溧水区的金色庄园上班。与大部分同学在城市上班不同,她对同学笑称“我是在村里种草莓的!”

“现在村子里交通很方便,环境也很好,留在乡村上班很不错,身边的年轻人也都很认可现在的工作环境。”仲娜所说的正是金色庄园目前在岗的60多位大学毕业生和三四名研究生,二者占全公司员工的比例超过90%。

“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着手招聘高素质年轻人才,目前技术、品控、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的。”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平介绍,公司产值从2018年的8000万已经成长到3个亿,这和全公司整体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不无关系。

近几年,南京加大对来宁农业领域的就业创业大学生的学费补助力度,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占比正在逐步提升。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去南京市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1万人。近日,南京市印发《关于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的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培育1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000—8000名,同时吸引一批青年大学生“新农人”来宁就业创业,培养造就扎根南京、服务南京“三农”发展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着力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通讯员 宁农宣 记者 王丽华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