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乡村振兴 > 正文

0

推进富民强村,赋能农业强省

来源:新华日报   2023-09-19 14:13:00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的必然要求。9月14日,苏中苏北片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徐州市铜山区召开。江苏各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苏中、苏北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相对接近,有哪些创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特色做法?如何通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强村富民?记者进行了调查。

做“加法”,放大合力出新态

9月中旬,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石楼村的大片水稻田齐齐整整已结出稻穗,伴着周遭鸟鸣,穗顶轻轻垂下,俨然丰收在望。“2013年,石楼村成为全省首批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试点村。我们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按每亩1股签订合同,每年每亩保底1000斤粮食,年底二次分红。”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副镇长、石楼村党总支书记张辉介绍,石楼村现有近2000亩土地用于“党建+股田制”发展,通过统一管理、高效耕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攀升,2022年村集体总收入达100余万元。

凝聚集体力量,向土地要收益,在铜山逐渐遍地开花。9月中旬,铜山区刘集镇东梁村的美人指葡萄长势正好,走进村庄果香弥漫。刘集镇党委书记张权利介绍,全镇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发展理念,15个村因村施策,2022年全镇15个村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今年经济持续向好,上半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的村有7个,预计全年将有10个村突破百万元。“比如东梁村充分发挥本地土壤、气候优势,发展葡萄种植现代农业,带领全村种植设施葡萄600亩;欣兴村外出学习致富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种植多样经济作物,省定经济薄弱村蝶变为‘四季有果、月月来钱’的明星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李庄村探索豆丹养殖百余亩,小小青虫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许善平介绍,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早、基础好一直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目前,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按时完成,全省村组集体资产约4500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20万元,超1.7万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挂牌成立,农村产权累计交易金额突破2000亿元。

做“减法”,压缩成本铸品牌

“股田制改革”历经初步试点、稳步推进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如今在徐州市铜山区已形成“支部牵头、集体领办、群众参与、合作经营、按股分红”的“党建+股田制”模式,该制度目前已覆盖89个行政村,经营面积7.9万亩,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8.1万元。

“该项制度突出稳定增收,构建合作经营‘新模式’,在种粮平稳起步的同时,能够集约经营降本增效。”铜山区区长于帆介绍,在现有土地性质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平整、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播种育秧、统一农田管理、统一耕种收割、统一收储营销“六统一”原则,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经综合测算,打通田间堰埂增加种植面积约5%,节省生产成本15%—20%,亩均增产10%、增收300元以上,累计释放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平均每人增加工资性收入4000多元。

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压缩成本的特征和优势愈加明显。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大力发展“党建+花木+互联网”模式,成立电商志愿服务队,组织一批起步早、经验足、理念新的电商示范户为有创业意愿的电商们提供支持。该村还与花木龙头企业合作,入股本村发展较好的花木直播平台“小默花卉”,获取收益分红。

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滨河村是高效农业、渔业、副业发展腹地,面对农产品传统渠道滞销困境,增加电子商务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一季壹鲜”本土生鲜电商平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400万元。“我们通过‘农户+合作社+电商运营’模式,采取‘电商+网上代买+网上代卖,产生新交易、新增收’‘电商+暖心秘书+代办一般事务,产生新服务新形象’等方式来开展工作。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运营、帮助部分没有网络基础的农户解决使用淘宝等电商平台困难的问题。”滨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特色农产品已实现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全村从电子商务中人均获利500元以上。

做“乘法”,改革创新探新路

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做文章,让现有空间和土地发挥更大能力?苏中苏北多地以创新作答。

2022年,盐城市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总村数比例首超50%。在探索发展新路径上,盐城创新推进公共空间综合治理。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建霞介绍,盐城推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整合利用集体“四边地”、闲置土地,治理低质低效自然资源,增加集体耕地,提升耕地治理质量,实现集体稳定增收。2022年,全市集体资源发包收入达6.27亿元,占经营性收入的36.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创新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设置农户自种区、租种区、预留区,探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既保持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变大田”经验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还创新发展‘村集体+’共富经济体,鼓励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村领办集体农场、专业合作社、物业服务公司等共同富裕经济实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出台集体领办经济实体资产财务管理办法。目前,全市村领办集体农场已发展到530家,经营面积近20万亩,集体每年每亩增收300元左右。”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雍有瑜介绍,在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上,扬州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市财政3年投入1.5亿元资金,扶持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完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扬州还通过市县联动选派134名年轻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对完成工作出色的副科职‘第一书记’直接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或镇长。”

做“除法”,剪除弊端激活力

在农业农村部政策改革司副司长王宾看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务必要因地制宜,同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与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转移程度、社会化转移程度、社会化水平相适应,把握好原则。“苏中苏北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又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应用程度较高,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意义。探索过程中,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使发展整体平稳健康。土地集中后,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解决细碎化问题、降低成本,但自然风险、经营风险等也集中了,如何应对风险?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希望苏中苏北片区多做探索。”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表示,近几年,苏中苏北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很多好经验做法,但同时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体增收路径相对单一、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问题也依然存在。2022年,全省村均经营性收入约220万元,但苏中、苏北村均经营性收入分别为158万元、78万元,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实际的经营性收入不到30万元,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为不断提升我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季辉表示,既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又要系统谋划、集成统筹,抓好“四个坚持”——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从全省目前情况来看,近66%的集体经营性收入来自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两项,资源发包和物业出租是主要增收路径,路径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尤其是苏北地区,这两项收入的比重将近72%,更加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探索,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的新路子、好路子。

坚持创新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一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持续擦亮集体经济发展“江苏品牌”。围绕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形成更多像盱眙龙虾、东台西瓜这样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更多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坚持联农带农,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带动共富的重要载体。发挥和扩大股份合作这一组织形式的作用,推动村村、村企、村社联合合作,服务带动各类主体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通过村强带动农民增收,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长效联动机制,将农户联结到村集体产业链上,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多种途径分别获得租金、薪金、股金,实现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坚持集成统筹,不断激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跳出“集体”来发展“集体”,将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作为统筹推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牵引性工程,打好“组合拳”,释放综合效应。结合乡村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情况,合理选择符合乡村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的产业业态,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规划。 记者 颜颖 吴琼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