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乡村振兴 > 正文

0

“一根小芦笋” 撬动10亿元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7-17 10:26:00

夏日清晨,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金城村的春竺芦笋产业园大棚里,一根根芦笋青翠鲜嫩,长势喜人。笋农们忙活着采摘,将一筐筐芦笋运到加工厂,工人们按照规格分拣、打包、冷藏、装车。

如今,涟水县拥有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30%。“涟水芦笋”已创成地理标志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小小芦笋自乡间田头启程,抵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出口海外,成为餐桌上的可口美食,也为涟水农民带来增收喜悦。

“中国芦笋之乡”实至名归 全国30%设施芦笋产自这里

郑标是红窑镇第一批种植芦笋的大户,与芦笋结缘已有11年。2012年,在外地的郑标听说种芦笋经济效益高,老家的弱碱性土壤也很适合种植。同年,红窑镇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园区规划得很好,通过项目招引,我就返乡创业了。”

最初,芦笋的市场接受度不高,郑标等人就去南京找客户谈,后来终于和南京众彩、上海蔬菜集团的批发商谈好专供,打开了销路。近年来,红窑镇的芦笋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2019年,郑标在红窑镇金城村创建了春竺芦笋产业园。现在,他在涟水县的芦笋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

红窑镇金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国轩介绍,2019年他组织村民跟郑标学习种植芦笋,创建了面积为230亩的春晖芦笋产业园。

位于红窑镇李庄村的春雨芦笋产业园,负责人王崇左是安徽铜陵人。他介绍,现在全家十口人都在红窑镇种芦笋,规模达到1600亩。

如今,来到红窑镇,一排排整齐的设施化大棚已成为亮丽的风景。大棚外,“中国芦笋之乡”几个大字甚是醒目。红窑镇成为国家级设施化芦笋标准化示范区。涟水县已建成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的30%。

有活干,有钱花 小小芦笋成为幸福“聚宝盆”

“近年来,红窑镇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一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二是冷链物流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三是红窑镇是弱碱性沙壤土,适合种植芦笋。”红窑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王波介绍。

在郑标、王崇左等种植大户的带领下,小小芦笋成为红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以郑标的春竺芦笋产业园为例,常年雇用约400名工人。“10个棚就需要一个人采摘,一个棚5元,工人每天早晨来干2个小时。”郑标介绍。

“我在春竺园打工4年,每年赚3万块。从家过来只要5分钟,家里做事也不耽误。”王刘村村民、春竺园工人陈桂芳一边麻利地采摘芦笋,一边开心地说。

南京众彩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商董书雷和红窑镇的种植大户都有合作,和郑标合作已10年。“我们档口每天销售2万到3万斤芦笋,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涟水县红窑镇。他们那边的芦笋品质很好,量也很大,不愁卖。”董书雷说,“现在芦笋的批发价是8块钱一斤,今年春节前曾经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

“春笋到5月20日左右就采摘结束了。春笋的毛收入已经能覆盖全年的支出,所以夏笋和秋笋都是净赚的。”刘国轩提起收成,笑得合不拢嘴。

从徐州到涟水收购芦笋的收购商卜祥顺介绍,“高峰时一天要从涟水运走15吨芦笋,光金城村就有七八吨。这里的芦笋品质好。因为芦笋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需求量增加,所以今年比往年行情好很多。”

“田头冰箱”+电气化种植 “新农具”让都市人趁鲜食用芦笋

夏日步入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抵御滚滚热浪,让都市消费者能吃到鲜嫩可口的芦笋,离不开保鲜冷库和“田头冰箱”的功劳。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红窑供电所所长潘爽介绍,芦笋采摘后鲜度迅速降低,最宜趁鲜食用。规模化种植的芦笋基地,在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的利好政策支持下,都建成了田间地头的保鲜冷库。

夏季芦笋大棚内温度达40℃,刚采摘的芦笋有一定温度,俗称“田头热”,带“田头热”的芦笋,会借热度和养分继续生长且快速老化。芦笋从田头到保鲜冷库有段距离,为此,涟水县供电公司打造了4台移动式冷链仓储车。芦笋采摘后直接放进车内,可减少20%到30%的田头损耗,延长3天保鲜,冷链仓储车被称为“田头冰箱”。

“以前芦笋是3月份到10月份产出,实施电气化种植以后,通过智能化控温系统,冬天可实现反季节采摘。”潘爽介绍,2021年,江苏省首个芦笋电气化种植示范项目正式落地春竺芦笋产业园,不仅让村民在冬季也可实现家门口就业,也丰富了都市消费者餐桌。

“涟水芦笋”彰显影响力 全县产值超10亿,带动万人就业

红窑镇党委书记张峰介绍,如今,红窑镇已建成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春睿等6个芦笋示范基地。

全镇芦笋种植总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超4亿元。芦笋产业占全镇农业产值比重高达54.3%,带动全镇周边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2022年,红窑乡村振兴产业园落地金城村,一期建设厂房8000平方米,其中3000立方米的冷库,预计今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园区还将打造芦笋深加工产业园,今年将引进芦笋饮料、芦笋啤酒、芦笋水饺等生产线。”刘国轩介绍。

“目前,涟水县芦笋设施化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5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万人以上。”涟水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苏述红介绍,2020年涟水县制定出台“芦六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银行、涟水农商行等银行为种植户提供金融支持。近年来,“涟水芦笋”创成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全国农产品品牌目录,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年产芦笋6万吨以上,年总产值超12亿元。

涟水县发改委副主任苗增武介绍,涟水县大力做强“涟水芦笋”等品牌影响力和质量,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和大数据发展应用,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促进生态高效种植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到2025年,涟水县将建成4万亩绿色芦笋种植基地。记者 沈春宁 马燕 王灿 视频/摄影 朱信智 吴伟龙 范晓林 剪辑 唐嘉钰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