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产业融合,乡村风景变“丰景”
“还有多久才能开园啊?”老李问了大半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准确回答。
让他眼巴巴等着开业的,是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泉东村的“松鼠部落”亲子研学基地项目。10个月前,还是块“无人问津的雪松林”聚集了一帮“热热闹闹的打工人”。得知要在雪松林建起一个研学基地,种植户老李看到“商机”,在附近开了个小卖部,那里每天工作的数十人给小卖部带来些薄利。让他最心动的是,“园子一开业,人流肯定少不了。”老李对园子开业的期待,一点不少于项目推进方。9月25日,“松鼠部落”试营业,当天客流量超3000人,平淡的泉东村一下子火热起来。
在拥有众多资源禀赋优势的浦口,还有更多的“老李”在等待致富契机,也有更多的乡村在等待开掘宝藏。
截至9月24日,浦口全年确立25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计划投资23.2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4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7.94%。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以点带面,织线成网。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和压舱石作用,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各处乒乒乓乓的项目建设声,激起了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建设“都市圈最美花园”的浦口,正在将乡村风景变为“丰景”。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表示,每一个重大项目都将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资源禀赋等优势,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谱写产业发展的“最强音”,今年底全部建成投用。
产业转型,小树苗长出大IP
农业农村在浦口占比高、分量重,星甸的果蔬种植、永宁的水产养殖、桥林的休闲农业……每个街道都有为人称道的主导产业。汤泉街道主攻苗木种植,更是有“中国雪松之乡”的美称。汤泉雪松种植面积超3万亩,形成了几乎家家户户种雪松的传统。
盛名之下,近年来汤泉的苗木却显乏力。当地种植苗木所带来的收益式微,亟需找寻新的突破口,唤醒发展活力。“收入来源单一,易受市场环境影响,已成为困扰当地农民真正‘富起来’的必答题。”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松鼠部落的进驻,给汤泉雪松“换了种活法”,也给当地人带来希望。
从园区大门乘游览车入园,255亩的场地上,包含了6大板块主题游乐、50余项风靡全球的游乐项目,成为城市3-12岁亲子家庭一站式“轻度假”目的地。这是由上海悉乐自主研发IP、投资打造并运营的国内第四个“松鼠部落”,已成为涵盖游乐、萌宠、餐饮、商品、营地自然教育等多种成熟业态的综合性亲子乐园。
在这个寓教于乐的户外生态、娱乐和教育空间,随处可见的雪松吸引一批批“松鼠家庭”前来,雪松重新成为主角,当地村民也有了自己的“舞台”。园区保洁员、绿化养护员、勤杂工……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有了自己的新岗位,“都是村上人,每天净挣120元,还管饭。”年轻的华新欣从外返乡,当上了园区的客服部主管,前些日子刚从武汉松鼠部落“进修”回来。
“10月1日正式开园后,游客会更多。”南京松鼠部落农林科普乐园项目运营总监刘小龙对此很有信心,“预计一年可为汤泉引流5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200多人。”
泉东村的村民最先摆好架势。过去,刘小龙想要买些生活用品,得开车到集市上,就在半年前,他发现出园区不远处,突然冒出来一家小卖部。而后更是惊喜不断,不单是小卖部越来越多,连农家乐、草莓采摘园也搞了起来,广告牌就立在路边。按当地人的说法,“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园子开业再搞,就晚一截喽。”
从南京新街口到松鼠部落,不过40分钟车程,“都市圈最美花园”浦口,对“都市微度假”和“都市深度假”更显亲和力。在刘小龙的定位中,松鼠部落足以辐射南京都市圈,“这就是大‘IP’的力量。”
配套升级,老品牌抓牢新机遇
距松鼠部落约20分钟车程,另一个重大项目也忙得火热:储能2000吨的丽铭冷链物流仓储加工基地正加紧建设。“到年底全部建成后,刚好能够赶上青虾上市,一年四季吃上美味青虾不是问题。”基地负责人赵有志说。
浦口养青虾已有数十年历史,“永宁青虾”更是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声。去年,“永宁青虾”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永宁农业一张最闪亮的名片。目前,全区青虾养殖面积1.5万亩,全年青虾产量1500吨,总产值在6000万元左右,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产业格局。
老产业越做越大,却漏掉一个关键环节:冷链保鲜。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滞销。青虾成交惨淡价格狂跌,原本市场价最低50元/斤都大受欢迎的青虾,多次降价后仍难寻销路。“冬春季开始大量上市,青虾卖不掉,不仅要继续喂养管理,到了清明前后,青虾脱壳会相互残杀,大量死亡,根本等不起。”永宁街道友联社区养殖大户毛福连,忘不了去年那场疫情,旺季变成从业以来最惨淡季。
挑战与机遇并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以农产品冷链产业为主的冷链业,备受关注。解决农产品产地冷链的“最先一公里”问题,势在必行。
“10辆冷链物流车,2000吨储能的冷链基地,可直接面向全区水产、蔬菜,采收、清洗、分级、加工‘一条龙’。”从冷链游击队,到冷链正规军,二者皆备,赵有志底气十足。“农户可以选择把农产品全部兜售给基地,或是送到基地加工暂存,待到价格合适时再自行出售。”
冷链基地扎根浦口,给当地农户直接带来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的能力,让他们增强了主动权。这意味着,青虾养殖可以做大、做深、做实,为浦口构建市内1小时鲜活水产品供应圈打下基础。
今年9月,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开展“三农干部破农题”两年行动,提出推进青虾产业升级,销售年产值破亿元的目标。“要提升青虾产业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同时发展适度深加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该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认为,“农产品冷链建设,扣住了每一个环节。”
改革破题,“自留地”引来好项目
“十三五”期间,浦口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位居全省前列,68个涉农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超330万元。步入“十四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做好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极为关键。
“可是不少区域产业发展仍旧小而散、无规模、不成片,突出的现实问题就在眼前。”刘飞说,浦口需要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好的项目能带头领跑。
让好项目加速落地,浦口有“热心”。松鼠部落项目落地浦口后,刘小龙“几乎没怎么操心过用地的事”,一心扑在园区建设上。“从去年12月开工建设,仅花了10个月时间,进展相当顺利。”刘小龙说,遇到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当地很快就能介入调解。而很多时候,横亘在项目洽谈和落地之间的,是用地问题。
让好项目能留下来,浦口有“决心”。面对用地瓶颈,浦口区农业农村局活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充当“调和剂”,有效缓解了用地难问题。仅2020年全区就有11个农业产业融合类项目成功入选用地项目清单,共获得农转用地指标74亩。其中,直接关联并保障了2021年度雨发加工中心、丽铭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金龙甸现代农业园、松鼠部落研学基地四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今年,该局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目前已初步确定乡村振兴重点帮促镇(街)建设项目1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项目1个、村集体经济提升项目4个。目的只有一个:为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
今年初,国家三部委发布《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给浦口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加注了一剂“强心针”。赵有志解决了用地问题,冷链基地给其他有“好点子”的农业大户点亮明灯;明年初,松鼠部落还要扩建二期安全主题的研学营地,进一步壮大影响力……
“产品高品质,产业高价值。从产业发展全链条分析项目价值,才能精准布局,扩大效益。”刘飞认为,这一过程中,必须突出改革前瞻性,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为媒,确保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记者 胡明峰 王宁 通讯员 吴雨宸 高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