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旅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
初夏,坐落在青龙山下的南京江宁佘村绿树浓荫,鸟鸣啾啾,古色古香的老宅院前后簇拥着火红的石榴花。每天,佘村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
4月20日,全市乡村振兴推进暨民宿建设工作培训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韩立明强调,要把发展民宿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布局一体化、乡村产业特色化、乡村风貌田园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增收长效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传统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然生态良好、乡土文化独特、历史底蕴厚重。在南京,越来越多像佘村这样的传统村落,通过“生态+”的模式,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文旅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赋能,传统村落散发新魅力
虽然午饭时间已过,佘村遇见春天民宿的餐厅还是饭香扑鼻。鸭血粉丝汤、汤包、阳春面……刚刚逛完村子的游客,在这里歇脚,品尝美食。
村口的蕊初咖啡馆咖啡飘香,这里正进行一场纸扇作画的沙龙,参加沙龙的都是村里的妇女,她们悠闲地品尝咖啡和甜点,用水彩笔在扇面上作画,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遇见春天民宿的老板苏健从小在佘村长大,今天的身份是返乡创业的企业家,遇见春天是通过租赁村里几幢闲置用房开办的,有餐饮,有住宿,还可以承接会议。采访时,苏健和同事们正忙着布置民宿的露台,当天,这里要承办一家企业的团建活动。
和村集体合作开办民宿,“尝鲜”的不只苏健一人。村民姚云与村里签下12年合约,利用村里的4幢闲置用房开办民宿,双方约定利润四六开。最近,她的民宿已经装修完成,即将开门迎客。
唐立翠与村集体合作办民宿采用的又是另一种模式——她出房,村集体出资完成硬装和软装。在她家,4个房间被改造成客房,宽大的落地窗将青龙山风景尽收眼底。“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还能产生效益,我成了股东。”她笑着说。
像这样个人和村集体合作办的民宿,佘村已有8户,民宿、咖啡馆等各种业态的进驻,丰富了佘村的旅游配套,这里从过去只能吃顿饭的农家乐村,成为可以住下来游山玩水的民宿村。
产业的丰富化更带动了村里的就业。村民杨大姐过去外出打工,现在是遇见春天的管家阿姨,“收入比以前多,还离家近。”在佘村,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已成为带动村民创业就业的主要途径。
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传统村落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合作模式,在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同时,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佘村模式正在江宁区进一步探索。
记者从江宁区了解到,江宁全区共有1个中国传统村落(湖熟前杨柳),14个省级传统村落(东山王家,汤山石地,江宁黄龙岘,横溪油坊桥、大呈、后石塘、前石塘、陶高、朱高,禄口山阴、铜山端,秣陵观音殿,淳化上堰)。近年来,江宁区紧扣“保护传承优先、活化利用惠民”思路,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力度,一大批“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的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严格保护,留住文化根脉。在规划建设中,对具有文化及生态价值的古宅、古树、古井、古庙以及各类旧址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绝不允许拆旧建新、拆真建假。截至目前,江宁区完整保留了杨柳湖99间半、王家潘氏宗祠和古宅、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油坊桥古庙、王氏宗祠、陶高知青旧居等一大批历史遗存以及黄龙岘制茶工艺、王家村烧制石灰技术、后石塘竹编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项目,让优秀乡土文化得以传承。
——修缮配套,展现特色风貌。邀请苏州古建等专业队伍对需要修缮的历史遗址、古建筑进行高水平修复,真正做到修旧如旧。王家的潘氏古宅、杨柳湖的99间半真实还原了白墙灰瓦、砖雕石刻、古朴典雅、三进穿堂式的江南地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同时,加快改善传统村落的污水、道路、厕所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健身、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注重村庄与农田的衔接融合,构建以小微菜园为主的大地景观,让山水林田路村融为一体。14个传统村落中,6个创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创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机制创新,鼓励村民创业。采用村民与集体合作的模式鼓励村民创业,合作模式多元化,可以投资租赁村集体用房,可以提供自有房屋,业态也丰富多样,有民宿、餐饮、休闲农业、主题展馆等,按照约定和村集体进行利润分成,进一步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参与经营管理,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传统村落创新保护,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乡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明的精髓,是文化艺术的结晶。
包括佘村在内,南京共有33个省级传统村落,今年还计划完成17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目前正在组织新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
下一步,南京市将因地制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文物保护等工作,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让传统村落成为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
——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传统村落价值和资源禀赋,以保护、传承、发展村落文化为主线,结合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逐村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市传统村落能保即保、应保尽保。
——坚持突出重点。以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健全适宜传统村落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要在保持原有结构形式和传统风貌前提下,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度配置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
——坚持因地制宜。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研。对于开发利用条件尚不成熟的,要以保护为主,逐步创造发展机会;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基础的,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努力开创特色产业反哺村落保护,村落保护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良性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等富民产业,鼓励更多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挥自律自治作用,把乡村民宿规范好、发展好,持续打响南京乡村民宿品牌。记者 江瑜 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