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民化勇:守住一湖碧水,生活会更美好
10月16日下午,淮安市洪泽区张福河村党总支副书记化勇的手机响个不停。“小刘,快去码头准备一下,6位南京游客要来坐游船。”与船工对接好后,化勇告 诉记者,夏秋两季和每个周末是村里最忙的时候,“有时一天能接待五六百位游客,村里家家户户都上阵。现在搞生态旅游,比打鱼挣钱多了。”
化勇今年45岁,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洪泽湖渔民。“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哥哥姐姐一家9口人住在船上,每天开船撒网的生 活。”然而,世代捕鱼人的职业身份却在化勇这一代发生了转变。在对洪泽湖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大趋势下,化勇实现了以职业渔民为起点的“人生三级跳”。
“最初自立门户时,我也做过几年职业渔民。”化勇回忆说,重复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能带来更高收入。随着洪泽湖围网养殖的兴起,化勇和8个伙伴合伙一口气圈 了1000多亩水面围网养蟹。“那时候洪泽湖环境好,围好网后几乎不用管,年底捞上来的蟹个头大、品质好,等这里环境差了换个地方再圈。一年能挣100多 万元,这对我们渔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化勇说。
作为最先探路围网养殖的一批人,化勇很快意识到这给洪泽湖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不到两三年,围网水域的水草就都被吃光了,有的养殖户一次投饵施肥就有几吨,水质很快变浑发臭。”化勇痛心地说。
2018年,洪泽区将洪泽湖围网压缩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目标,列入2018年12月需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在这次“退网”风暴中,化勇主动给自家205亩围网养殖区域拔杆拆网,告别了从事近20年的围网养殖行业。
同年8月,化勇决定回村任职,带领渔民探索一种新的活法。在迈过“职业渔民”“围网养殖户”两层阶梯后,化勇逐渐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无法 长久,在和村干部反复商讨后,他和其他8位村民合伙成立了洪泽区渔家风情开发旅游有限公司,吸纳本村渔民入股,走上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走到张福河村村口,“中国渔家风情园”的标志牌高高耸立,邻水广场干净整洁,岸边一户户汉风特色村居整齐排列,每家每户门口都挂有“张福河渔家风 情”的木牌匾,并标明可以提供的餐饮、民宿、水产销售等不同服务。“这两年,我们张福河村逐渐打出了生态旅游村的名气,不少旅行社主动和我们谈合作。今年 国庆假期,我们接待了3000多人,坐游船、钓螃蟹、采菱角、摘水果,再订上一桌农家菜,几乎是每队游客的标配。”张福河村党总支书记张立军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客流量,给全村渔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就拿游船一项来说,我们优先聘用贫困村民担任船工,开一趟船工资是50元,一年最低也能为他们增 收五六千元。”化勇说,与好日子一起到来的,还有渔民们观念的更新换代,“现在和过去都是靠湖吃湖,可不一样的是,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洪泽湖好,咱们渔民 才能生活得更好。”
“回首过去五年,我最大的感觉是自己变忙了。”化勇坦言,“以前只顾埋头忙着经营自己的事业,现在更多得考虑大家的利益。”
今年10月10日起,洪泽湖省管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化勇肩头的担子又重了些。挨家挨户动员渔民签约,上交渔船、网具成为他们眼下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推进本 村禁捕退捕工作的同时,新的思考又悄然萌生。“交船上岸后,如何推动张福河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渔民创造更多效益?在渔民这个职业消失后,如何留住大家 的宝贵记忆和洪泽湖渔家文化,把小渔村最本真的风情面貌展示给游客看?这是我最近在考虑的事。”化勇说。
本报记者 张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