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览,沛县杨屯镇洪福湾家庭农场的养鱼塘就像一个农家小院。28亩塘面好比是鱼儿的“院”,5个钢网圈起来的池子,就是鱼儿的“房”。
每间“房”有100多平方米,这5间“房”有一亩见方,“住”了10万尾鱼———8万尾鲫鱼、2万尾青鱼。这么小的空间,能产鱼20万斤,按传统养殖方法,养这么多鱼至少需要100亩塘面。
可惜啊!这些鲫鱼、青鱼们空有28亩的“院”。“院”是鱼用来“透气”的,它们一生都得挤在这些“房”里“跑步”,“院”里则有2000尾花鲢“看家护院”。
如果把这些鲫鱼、青鱼们比作都市CBD里的白领,那么花鲢们就是广阔天地里的农民。
“水一往北流,鱼儿就喜欢逆流而上往南游,投料机把料投在南头,这样鱼儿就边游边吃,就像人在跑步机上边跑步边吃饭。”农场主王传亚边操作边介绍,鱼儿们的习性他“门清”得很。
随波逐流的是死鱼,逆流而上的是活鱼!王传亚洞悉“鱼性”———让喜欢顶水的鱼儿们挤在一起逆流嬉戏,不停地做“有氧运动”。这样,每天都在“健身”的鱼儿曲线美、身体棒、活力足,肉质更加紧实、鲜嫩。采用轮捕轮放方法,两年可以收获三茬,可从5月一直捕到12月底。
这里的鱼“出厂价”比普通鱼每公斤贵三四块钱,但王传亚不愁销路,山东、湖北、天津等地客商纷至沓来,销路还在不断扩大。
最最关键的是,这么多鱼在一起,不仅好饲养,而且好捕捞,站在池边随便一网就是5000斤,大大降低捕捞成本。
在农场监控室,可以通过6个高清显示屏清晰地看到鱼塘的全貌,不到现场就能准确了解鱼塘情况,减少不间断巡查的精力。
“所有鱼塘都用了物联网和产品追溯系统。”杨屯镇农村工作局农技科科长朱本立边说边打开了“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APP,通过手机就可以对池塘进行自动投食、水质监测、自动增氧、液位控制等渔业智能化管理,原本走到塘口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够搞定。
“这里不仅是鱼塘,还是个有机肥生产厂。”杨屯镇副镇长姜寒志说,鱼塘东西两侧建有下沉式集污池,吸出的残饵和粪便进入污水处理池,经过净化沉淀后,干净的水进入净化区,由滤食性鱼类(就是“院”里的那些花鲢们)和水草进行二次净化,沉淀物用污水泵抽入果树种植区当作肥料。
34岁的王传亚还有另外两个身份,一是上海复旦大学网络学院毕业生,二是沛县杨屯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要搞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王传亚敏锐地瞅准政策风口,确立创业方向。
得知家乡沛县为推进土地流转陆续出台了十几项扶持政策,王传亚彻底“动心了”,放弃了在都市CBD里做白领,回到了家乡的广阔天地里当农民。
王传亚用仅有的十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承包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粮食种植、水果栽培以及高科技水产养殖。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辛勤耕耘,他陆续承包流转土地1000余亩,创建了“洪福湾家庭农场”,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农场主”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2021年,作为致富带头人,王传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他立下一个目标,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如今,在王传亚等一批返乡能人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农业科技化、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00多个,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传亚说,今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加快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数字乡村”,他将带领乡亲们继续加大智慧农业的建设力度,快步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让钱赚得更轻松,让生活更美好!
记者 李梦虎 于珑 白雪
通讯员 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