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生态循环新模式
“我们现在采取的‘大豆+豆丹+大球盖菇’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降解秸秆,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在达到对农业废弃物的高效、高值利用同时,闲置大棚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连云港市农科院资环研究室主任任立凯说。近年来,连云港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围绕生态循环农业的总目标,集成大球盖菇、羊肚菌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形成了“大豆+豆丹+大球盖菇” 和“大豆+豆丹+羊肚菌”的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种地养地相结合和周年高效生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昨日,在云台农场,工人们正在转运基料、搬运菌种、播种、覆土、盖秸秆等种植大球盖菇作业,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其栽培技术简单,营养价值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由于形似松茸、味道香郁、营养丰富,大球盖菇也被称为“赤松茸”。据苏垦农发云台分公司高效农业园负责人卞德胜介绍,大球盖菇种植简单,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从播种到出菇,最快3个月就可以采摘了。
连云港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苏文英介绍,2021年,全国农技中心下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球盖菇冬季稻田生态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旨在利用长江中下游稻区冬季闲田开展大球盖菇生态栽培工作,不仅可以就地转化利用稻秸秆,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经济效益,还可以将腐熟转化后的菌渣就地还田,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稻区耕地质量,助力粮食稳产丰产。作为示范点之一,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对大球盖菇的菌种制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内容进行了实施。
卞德胜告诉笔者:“我们现在采用市农科院探索构建的‘大豆+豆丹+大球盖菇’种养模式,今年大球盖菇产量高,大约每亩鲜菇产量1500公斤,产值1.5万元,扣除成本2200元,每亩净收益1万余元。豆丹养殖每年2茬,可采收豆丹每亩120公斤,产值每亩12000元,扣除成本2400元,净收益每亩9600元。该模式每亩纯收益为1.96万元。这比只养豆丹净收益提高10000元。”
科技赋能开启了农业生态循环新模式。在利用秸秆种植大球盖菇的基础上,农科院食用菌团队还研发了“大球盖菇菌种生产”“大球盖菇—豆丹绿色高效综合种养”等技术,并在云台农场、灌云马亮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实施3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悉,“大球盖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羊肚菌—豆丹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大球盖菇—豆丹绿色高效综合种养技术”3项技术已形成市地方标准。这些地方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指导栽培户标准化作业,规范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大豆+豆丹+大球盖菇” 和“大豆+豆丹+羊肚菌”的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入选2022-2023年连云港市重大技术。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连云港市农科院将继续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设施设备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优势,坚持以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为推动连云港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科力量。(武娜 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