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盐碱地不出粮”传统,“鲜宝宝”成就“传奇海稻”
中农海稻运营总监李草婴(左)为参观群众介绍“抗性淀粉米”
一粒稻米如何才能长时间保质、保鲜、保证营养?在8月9日开幕的上海国际包装制品与材料展览会上,“鲜宝宝”——纳米多功能保质保真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
“之前听说盐碱地里能种植稻米,今天看到新鲜的‘海稻米’,我希望了解这种大米的营养价值,它的保鲜技术是什么?”展览会现场,许多参观者尤其关注粮食安全这一民生之本。
一粒海稻米的困扰
在遇见李玉裕材料科技工作室前,致力于“让中国人吃上健康、功能大米”的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海稻”)一直为产品如何更好保存而烦恼。
盐碱地一直被认为是农业的死角。然而,中农海稻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推广项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淀粉功能米研发与推广项目”,利用耐盐碱海水稻资源品种,采用籼粳架桥技术、结合盐碱地梯度分离选育方法,培育出具有更高耐盐碱性和其他优良抗性的海水稻种质资源,生产出富含微量元素的海水稻大米和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数)大米。
“我们对海水稻种子进行生物诱导,提升海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其健康、功能属性,该技术已成为领跑农业生物的前沿科技成果,尤其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取得重大成果。”中农海稻公司董事长杨记磙说。
据了解,海水稻为我国特有的超耐盐碱、高抗逆性野生稻资源,是一种能在海边滩涂、内陆盐碱地生长的具备特异种质资源优势的水稻。数据显示,经过3到5年海水稻项目实施,可使中、重度盐碱地pH值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生态修复和改良土壤保障耕地供应的目标,实现了水稻作物育种在超耐盐碱领域的重大突破。
据了解,近年来,中农海稻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海水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模式与技术规范、盐碱滩涂地生态修复等系列化研究,推动海水稻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海水稻种植面积有限,产量偏低,为保护其营养价值,我们需要严格的储存条件,因此‘海水稻米’的成本偏高,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用米成本。”杨记磙坦言“一粒海稻米的困扰”。
一个“镖师”的执着
“镖师”,是江阴李玉裕材料科技工作室董事长、“鲜宝宝”纳米多功能防腐保质保真智慧包装发明人李玉裕对自己的称呼。年逾花甲的他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纳米高分子多功能新型包装材料”。
“传统稻米采用温控储粮法,低温储存,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这样往往只是库存时新鲜,出库后温度变化,大米的质量就会产生变化。原因即在于,大米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失去冷链,无法控温,温度变化大,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大米包装内部温湿度显著提高,微生物会快速滋生侵害大米,从而使大米失去鲜度,做出的米饭没有饭香味,就像大家所说的‘陈米’,严重情况下,大米会霉变,彻底失去食用价值。”多年来,李玉裕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大米、瓜果、蔬菜、肉类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保质保鲜。
“‘鲜宝宝’的特点是:集阻隔、防雾、抗菌、抗氧化、抑制呼吸、抑制乙烯多功能于一体,集新型包装材料和保质技术于一体。高效抗菌,可以杀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3种细菌和真菌;新型保质包装技术,高效保质、保水、防腐烂,降低损耗,常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3到5倍。”李玉裕说。
李玉裕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海稻米”与“鲜宝宝”之间犹如“鱼和水的关系”,有了“鲜宝宝”,老百姓就能吃到价廉物美、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海稻米”。“目前,我们的技术可以让大米包装后长期保持刚‘脱谷’时的新鲜状态,保质期比传统方法延长两倍以上。”
打破“盐碱地不出粮”传统
“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为我们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杨记磙表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正在被打破。江苏、新疆、山东、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都有中农海稻的盐碱地农田……
“2018年,我们通过科技援疆,将‘海水稻’最新研究成果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落地,在盐碱地种植后平均亩产达450公斤,直接带动贫困户每亩增收150元。”中农海稻运营总监李草婴说。
随着“海水稻米”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中农海稻将根据其特性逐步开展衍生品研发工作。中农海稻推出的抗性淀粉米,经北京营养源临床测试,GI值为48.9,已获得低GI食品和健康食品双认证,适合控制体重、减肥、糖友人群食用。“未来,公司将研发创制更多健康功能食品,如适合孕妇、运动员、糖尿病人等人群食用的营养复配米;营养米浆系列产品;低GI的能量棒、饼干、米饼等零食;预制饭、粥、面等方便食品;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低GI肠粉、煎饼等地区特色食品,助力消费者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