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农业科技 > 正文

0

引种选育优质“洋莓”,“小果子”长成大产业

来源:新华日报   2021-12-09 09:29:00

农历十月,是传统冬季的开始。虽说这个时节的江南孟冬天,还是一幅“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的光景,但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 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兼蓝莓黑莓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李维林和他的团队早已在位于南京城南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蓝莓黑莓种质资源圃忙活开来。

“根据目前的气象预测,今年大概率是个寒冬,要提早给这些‘宝贝儿’做好越冬防寒措施。”李维林口中的“宝贝儿”是基地里一株株正在茁壮生长的蓝莓和黑 莓。虽然现在它们已经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果品,但是这些小小的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为了让“洋莓果”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李维林和他的团队 坚守了30余年。

蓝莓和黑莓是分属杜鹃花科越橘属和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树种,因其浆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誉。从20世纪80年代 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从国外引种了优良的蓝莓和黑莓品种,并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开展品种、栽培、采收、加工等研究。

1994年,李维林从家乡陕西调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加入蓝莓黑莓研究团队。“那时候我们的研究刚起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了解它们,接受它们,给这些‘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脚的‘家’。”

首先是土地,蓝莓喜酸,生产中园地选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最好是坡度不超过10%,pH值在4.5-5.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5%的沙壤土。通过对江苏本省自然资源环境进行实地调研,课题组选择率先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岗地进行试种和区域性试验。

其次是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合适的栽培品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是不一样的。经过20多年的试种与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团队陆续筛选出7个兔眼蓝莓品种,3个高丛蓝莓品种,在江苏丘陵等地推广,目前栽培面积8万亩左右,产量3万-5万吨。

从最初零星的尝试性栽培,到如今范围遍布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58个蓝莓生产国中的主要贡献国之一。目前全国蓝莓栽培面积100万亩左右,鲜果产量25万吨左右,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均为从国外引入。”李维林坦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培育的蓝莓和黑莓新品种超过85%申请了专利保护。 国外蓝莓黑莓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蓝莓黑莓良种的引进和使用,近几年来从国外尤其是欧美引种十分困难,成为我国蓝莓黑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 问题。

必须要加快自主选育良种的进程!然而,选育新品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的积累、大量数据的记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

李维林和团队自主选育的“寨选”“中植”等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已经持续跟进了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团队在溧水石头寨种植基地先后进行了小试、品种 比较试验和规模化生产栽培,结果显示,“寨选”品系蓝莓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佳,植株生长旺盛,单株产量高,果实的大小与南高丛品种“夏普蓝”相近,硬度在 蓝莓浆果中处于中等水平,综合表现为早熟、丰产、质优。

就算培育出了新的品种,最终还需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哪怕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在品相上与国外品种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要面向市场大规模推广的品种来 说,就是一个鸿沟。”即便如此,李维林依然坚持源头创新是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打破垄断,更要迈向高端!”

随着人们对蓝莓、黑莓认识的不断加深,“洋果子”逐渐落户安家,并且正在由“小果子”变成“大产业”。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蓝莓、黑莓在丘陵山地、 荒山荒坡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开花,两年挂果,三年丰产”,最高时一亩地一年可以达到七八万元的收入。

目前在市面上,除了食用鲜果之外,对相应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然而,李维林带领团队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目前相关企业生产的加工产品主要以速冻 果、果汁、果酱、果脯、果醋、果酒等低端产品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要想形成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必须要开展商品 性产品化技术开发,研制功能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2017年李维林调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后,着眼蓝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助力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作为一名林业科研工作者,李维林说自己始终对土地和那些以土地为生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近。“一棵蓝莓树种下去,收益会达30年到50年,这是个一次性投 入、长期收益的项目。”为了让这片“长期收益”的致富林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李维林带领团队仍然在攻关产种供销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在做好产业技 术支撑的同时补齐短板。记者 王拓 通讯员 方彦蘅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