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党建到田头 “农博士”成了乡亲们最欢迎的人
“我们和家禽团队正处在‘热恋期’。”在江苏桂柳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柳牧业集团”)会议室内,公司总经理姚德星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党支部书记陈晓强两手相握。
2018年开始,省农科院畜牧所党支部按照深入贯彻科研服务接地气、服务群众“最需求”的目标要求,融合“党建+业务”,创建“畜牧博士企业行”党建品牌。3年多来,一支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下达基层,教技术、解难题、创新高,用直达痛点的畜牧科研之力,为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打造支持和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
“朱博士,这是昨天刚统计的数据,你看看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看到畜牧所家禽团队负责人朱欢喜来到鹅舍,桂柳公司总经理严景雄迫不及待迎上去请教技术。
原来,桂柳牧业集团于2019年全面开启桂柳种鹅繁育工作,但高效繁殖技术始终是瓶颈难题,企业多番摸索尝试仍不得要领。2020年10月,该公司选择与江苏农科院畜牧所合作,该所家禽团队很快为集团种鹅繁育板块打开新局面。
朱欢喜团队根据桂柳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了“一套种鹅高效繁殖和高效杂交生产技术体系”,从每日的光照时长、饲料用量、鹅舍环境控制、不同阶段饲料营养配比等所有高效繁育技术参数全部精量设计,把养鹅变成了一件高质量的“精细活”。
桂柳公司还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召集养殖散户加入龙头企业大家庭共享利润红利。如此一来,养殖散户的愁难急盼也成了朱欢喜的心头事。在徐州市沛县冯集村,农户最欢迎朱欢喜这位“鹅博士”。
“朱博士,你来看看这个舍棚,现在的环境符合饲养要求么?”
“朱博士,你看看我这一棚鹅,估计还要几天能产蛋?”
这也是畜牧所和龙头企业合作“个性化设计、跟踪式管理、保姆型服务” 模式的生动体现。“与农户面对面、教农户手把手”,点穴式帮扶田间地头最直接的困难,奏响了当地鹅产业脱贫致富的“向天歌”。今天,桂柳公司仅在沛县就设有100多套鹅棚,每棚养殖种鹅1500羽,饲养量达15万羽种鹅;同时加上蚌埠固镇种鹅育种场饲养量5万羽种鹅,种鹅饲养量可达20万羽以上。
姚德星介绍,畜牧所科研团队助力企业形成高效化、标准化的繁殖模式。采用高效繁殖技术后,产蛋数直接提高了30%。
面对姚德星抛出的“鹅厂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希望,朱欢喜指出,目前鹅产业饲养标准主要参考自鸡、鸭养殖,不完全符合实际的生产需求。全面开展鹅繁育体系标准制定迫在眉睫。
“团队将围绕企业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种鹅的繁殖力以及种鹅的利用率,持续对大型、高产种鹅进行选育,携手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集约度,提高经济效益。”朱欢喜说。
与桂柳的合作仅仅是畜牧所科研人员躬身入市、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3年来,省农科院畜牧所党支部利用该品牌载体,帮助广大党员理解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让这批“一懂两爱”的科研队伍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打造了“行走的担当”金色名片。
在“畜牧博士企业行”党建品牌的引领作用下,田间探索实践再创新绩:去年9月,畜牧所成立“对接产业、服务企业行动小组”,与近40家企业签约,大部分都是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纸上成果向应用价值的转化。今年10月,畜牧所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90华诞之际,成功举行了畜牧所分设成立20周年暨“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嘉年华活动,邀请20多家合作企业代表和产业界合作伙伴来所交流,“畜牧博士企业行”活动成效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要让‘战斗堡垒’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党支部书记陈晓强说。“党建到田头”的党建品牌,其目的就是要满足农业产业兴旺的实际需求。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火热实践中,这支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武装的党员队伍将持续深化服务意识,助力农业企业插翅振飞,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