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西山岛上种出“新希望”
进入9月,苏州天气渐渐转凉,太湖果树也到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季节。这几天,吴中区金庭镇苏州常春藤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芳萍异常忙碌,她要赶在中秋节到来之前,带领社员将合作社300亩枇杷树的农药喷洒完毕。
“这些农药都是生态农药,我们是金庭首个枇杷树统防统治试点,全部进行统一的无公害无农残绿色种植管理。”谢芳萍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娴熟地操作喷药工具。
作为一名“85后”党员,谢芳萍从小生活在太湖中央的西山岛上,对土地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情结。“金庭农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花果山’,但是许多果农却苦于打不开销路,收入难以保证,最近几年也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种植。”谢芳萍说,自己看好家乡的物产,在城里从事建筑行业10年后,2018年,她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创业的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干,往哪个方向干?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难题。仔细思考和调研过后,谢芳萍决定以金庭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青种枇杷为主打产品,并将枇杷产业链不断做长、做深、做细,成立起集生态种植、深加工和新零售于一体的新兴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针对传统种植较为粗放,难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合作社结合现代化技术,引导农户走上科学种植的路子,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在这样的思路带动下,首批就有29个农民加入进来。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想到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谢芳萍心有余悸。5月枇杷季,上海一个水果批发市场的经营商向谢芳萍预定900斤枇杷,这原本是件好事,大家都为揽到“大单”而高兴,可万万没想到中途出了岔子。
当谢芳萍和丈夫冒着高温连夜把枇杷送到上海,水果商表示枇杷卖相不好,且有少量枇杷由于高温已经闷坏,坚决不收这批枇杷。这可急坏了谢芳萍。她现场挑去坏果,在市场上挨家挨户进行推销,让商户试吃,最终销售出了一半水果,挽回部分损失。“我不能放弃,那么多果农还在家里等着我呢,再难也不能往回拉,不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谢芳萍说。
正是凭借这股闯劲和担当,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加信任谢芳萍。目前,她的合作社已经吸纳了社员54人,并成立起党支部,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00多人,合作社年收入预计达到400万元。
创业路上,谢芳萍不断坚持创新。今年,合作社打造了“谢方友”这一品牌。谢芳萍向记者介绍,西山青种枇杷最初是由清末西山秉场村果农谢方友发现并培育而成的,百年之后成为如今金庭镇的“当家”品种,广受全国各地食客的欢迎。而谢方友是谢芳萍的宗亲先辈,打造这一品牌,也是跨越时空的传承和弘扬。
为了拉长产业链,谢芳萍通过和苏州市农科院合作,进一步培优青种枇杷品种,引进新技术将枇杷花、枇杷叶,做成枇杷花茶、枇杷露,并且已经成功申请枇杷露的生产许可证,成为金庭镇第一家有正规生产资质的枇杷露生产厂家。此外,合作社还批量养殖中蜂,采枇杷花酿枇杷蜜,进一步扩大枇杷产业链,提升农产品衍生品附加值。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扩大销路,合作社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新零售相结合。通过短视频、现场直播等互联网新技术,合作社宣传西山岛江南乡村文化和特色农产品,运营两个月来,平台账号浏览量已破百万。同时,合作社还与区域社区电商龙头签订战略合作,将特色农产品分级分拣、精致化包装后推向中高端客群,实现农业增值增效。
有了“新农人”的参与,金庭果树种植的产业化、正规化有了希望。今年6月,合作社选送的青种枇杷在第四届江苏省精品枇杷评比中荣获特等奖,枇杷产业精深加工初探——枇杷露的标准化生产项目在2020年苏州市第三届农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初创组三等奖。此外,合作社还拥有3项包装外观专利,其中枇杷礼盒包装被农村农业部列入首批包装标识典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耕耘带来的满满收获,让谢芳萍的信心更足了,创业劲头也更足了。 记者 盛峥 通讯员 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