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中国江苏网>现代农业 > 农业科技 > 正文

0

再生稻收割减损助丰收

来源:新华日报   2021-08-25 16:09:00

“戴庄村越光有机再生稻头季收割、开镰!”8月7日,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一声令下,两台轻盈小巧的收割机驶入戴庄南庄自然村的稻田,在田间灵活敏捷地前行转弯。

这两台价值30万元的“小铁牛”,全名叫做“4LZ-6.0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割机”,是江苏大学为戴庄越光有机再生稻量身定制并赠送的。随着“小铁牛”助力再生稻头茬机械收获难题攻克,我国再生稻发展有望迎来新的春天。

“所谓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两回,这种水稻头季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李耀明教授介绍,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不仅可以“一种双收”,还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品种好等优点。

随着品种改进和技术推广,再生稻迎来了示范种植的好时机,然而,传统的收获机械却成为了再生稻大面积种植的绊脚石。“传统机器在收获再生稻头季时的碾压率达到40%-50%,带来了再生稻的严重减产。”李耀明一直深耕于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及装备领域,2017年,他带领团队开始了再生稻收割机的研发工作。

李耀明认为,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关键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降低碾压率,第二是要结合再生稻生长特性,保证40-50厘米的留茬高度。

和双季稻明显不同的是,再生稻头茬收割的时候,田块里的水是放掉的,田块是硬地。硬地收获这个消息对李耀明团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他们设计将收割机的履带变窄、割幅加宽,来降低碾压率、保证高效率。

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头茬收割时,一般要求40-50厘米的留茬高度,一旦割多了,稻桩不能发苗,直接影响了第二茬的产量。为了满足这一生物特性,李耀明在割台部分安装了两大“法宝”,通过智能控制图像处理技术和位置位移传感器,来实时控制它的留茬高度,并且确保了低草谷比喂入。经过四年多研发和试验,李耀明团队与沃得农机联合研发出了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并在湖南、海南、四川等多地进行了试验。

越光稻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水稻品种。在多年种植越光稻的基础上,2019年,句容戴庄开始试种越光稻再生稻。

“越光再生稻长势喜人,却遇到收割难题,田里的稻子糟蹋得厉害,严重影响了再生季产量。”当听说江苏大学新研发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在湖南试验反响热烈时,赵亚夫立即联系了李耀明团队。

经过多次现场对接、样机试验,终于在今年8月为越光再生稻量身定制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送到了戴庄的田间地头。

根据戴庄越光稻硬地收割、留茬高度的实际情况,李耀明团队又进一步加宽割幅、缩窄履带,让机器的嘴更“宽”、脚更“细”、身更“轻”,“这样就保证了碾压率仅有25%,比传统机型碾压率降低了一半,增产效果更好。”

受到台风影响,今年的越光稻有一点倒伏,赵亚夫一直担心会对产量带来影响,但是看到“小铁牛”现场作业情况,又有了信心,“第一茬亩产量估计在650斤左右,第二茬在去年200多斤基础上,今年有可能提高到300斤以上。”

“光这个两季稻的经济效益,农民一亩地净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一小时10亩的收获效率也让赵亚夫十分满意,他表示,有了这样的收获帮手,明年戴庄将把越光稻再生稻种植面积从500亩提升到1000亩,并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句容发展越光有机稻15000亩。

有了再生稻收割机的助力,再生稻的产量并不会低于双季稻产量,同时再生稻还具有自身独具的经济优势、口感优势,必将迎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良机。“将来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通过宽窄行栽培方式,最终实现直行零碾压,同时继续提高智能化水平,帮助农民实现再生稻种植增产增收。”李耀明说。记者 王 拓

标签: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