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融”出甜蜜新生活
天泉湖镇陡山村新貌。 见习记者 范俊彦 摄
溪流潺潺、竹林苍翠,道路两边点缀着古树、水塘、碑石,走进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仿佛置身于一幅诗意的乡村田园画卷。毗邻天泉湖、背靠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的陡山村,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是全省平均值的40多倍,种植9000多亩黄桃、草莓、猕猴桃、板栗、碧根果、阳光玫瑰葡萄,是周边城市自驾游游客假日最青睐的“桃花源”之一。
11月12日上午10点,在陡山村“桃李天泉”集中居住区,民宿“友客居”的老板娘王慧忙着打理门前的花草。开张刚满半年,这家充满悠然诗意的民宿已经积攒了不少人气。“每天都能接到订房电话,一年带来收入近7万元。”去年年初,王慧和丈夫卜云飞通过农房改善项目搬进了“桃李天泉”小区的新家。瞧着村里20多家民宿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很快盈利,夫妻俩收拾新房,挂起招牌开张营业。“白天垂钓、采摘、赏天泉湖、逛铁山寺,晚上看星星,客人们来了不想走。”王慧说。
2019年,陡山村争取到上级资金500万元对村庄加以改造。在环境治理基础上,融合本地生态特色,深挖古城岗遗址、山水田园文化,结合小流域景观改造项目,用石头、废砖瓦等老物件建立微景观,一座水绿交融、竹石相映的田园乡村从创想走入现实。
“山多地少”曾是陡山村人对自身贫困的归因,近年来,陡山村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单一的稻麦轮作模式,引进黄桃、碧根果、板栗等适宜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成立陡山村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把周边农户的特色农产品都集中起来由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同时依傍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锚定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请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吸引在外年轻人返乡创业,先后招引培育滑雪场、精品民宿、亲子乐园、鲜果采摘等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冒出了一批“致富能手”“创业先锋”,每年省内外共计5万人次的游客量,为陡山村持续注入“人气”。
农家乐“紫藤小院”的主人、90后小伙华志远正是陡山村人返乡创业的成功典型之一。中午11点,前天预订了包间的客人已经登门,华志远和妻子在后厨忙活起来。大锅里,一块块葛根饼裹了油花滋滋作响,满屋飘香。“这几年周边城市的自驾游客人越来越多。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有三万元收入。”华志远说。2019年以来,陡山村先后组织有创业意愿的村民赴浙江学习农家乐、民宿经营,并在启动资金、广告包装等方面提供帮助,华志远正是第一批受益者。
从“紫藤小院”出发往后山步行3分钟,一处崖石上刻印的红色党徽映入眼帘。当年,新四军在这里建立了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许多故事。陡山村党总支书记史春峰告诉记者,为挖掘开发红色资源、产生富民效应,陡山村由村居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引进外来资本,于2017年下半年建设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内含历史文物展示、遗址复原、廉政园、百将园等。
在农旅融合的新发展赛道上,一个集美食休闲、文化旅游、蔬果采摘和农民电商创业于一体的“看得见美景、寻得到乡愁”的陡山村逐步迎来新生,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记者 张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