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 特色园区
DSC07488.jpg DSC07491.jpg _57Q4389.jpg
园景 荷塘 楚河汉界
_57Q4387.jpg _57Q4385.jpg _57Q4381.jpg
古徐州城图 徐州园景

徐州园:水韵汉风


  游览线路:入口广场:石豹-汉服迎宾-徐州十景-徐州鼎-汉瓦景墙——楚河汉界——苏堤桥——微山风光——生态修复——汉亭——透水小径——出口、汉阙花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成史。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始称彭城,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有“东方雅典”之称。“两汉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这里有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楚王陵、戏马台、潘安湖等旅游景点,有彭祖、刘邦、孙权、李煜等历史名人。

  徐派园林

  徐州园彰显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徐州园林的独特印迹。“楚韵汉风古彭城,南秀北雄新徐州”,徐派园林秉承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依托“群山环抱、两河穿流、湖光映城”的自然山水禀赋,塑造了“整体大气恢弘、细部精致婉约”的山水园林风格,成功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蝶变。徐州展园秉承徐州园林“自然、大气、厚重、精致”的理念进行设计和建设,充分展现了“徐派园林”特色。

  徐州展园属苏鲁黄河文化片区,主题是展示两汉文化、微山湖特色风貌、城市生态修复技术和海绵城市技术。徐州园面积7600平方米,以八处特色景点,展示“徐派园林”特色,呈现徐州“昨天、今天、明天”的时代画卷。

  汉石玉豹

  这是徐州园的主入口,呈现眼前的汉代石豹,是取材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文物——汉代玉豹,汉代人们视它们为除邪恶、吉祥纳福的动物。该豹是将原玉豹尺寸放大了20倍,以体现楚汉雄风。石豹的脖颈上都戴有项圈,相传豹子,在当时就已经是王室驯养的宠物了,这一切,都让悠悠两千多年的历史,蒙上了难以分辨的迷离烟尘。不过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去徐州博物馆考证考证,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汉服迎宾

  迎面的红色雕塑是抽象的汉服造型。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该雕塑是将汉服巧妙的设计成张开双臂的造型,寓意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汉服上的纹饰,则是选用徐州市花——紫薇。紫薇,别名:痒痒花,花期6-9月份,在植物界中,属于夏日花期很长的一种植物。将传统汉服与徐州当代市花相结合,碰撞出了耦合的迎宾雕塑。

  彭城地雕

  徐州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称彭城,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帝尧时建立的大彭氏国,以彭城之名的见诸文字是春秋时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是世界彭氏宗亲公认的发源地。作为中华饮食文化及养生文化的鼻祖栖息地,徐州市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彭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遗产,相传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养生文化的精髓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此外,还有按摩养生养颜术。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面上的这十幅铜雕,依次刻着的是“五省通衢、奎山塔影、秋风戏马、户部山景、黄楼赏月、彭祖福寺、云龙山色、湖光秀色、燕子楼空、潘安湖景”,这是彭城著名的十景,不过这里仅是索引,要想一睹芳颜,还得去徐州亲力亲为,朋友们,去徐州一定不能错过这十景。

  青铜汉鼎

  鼎处在广场中间位置,是一座汉鼎雕塑,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九州,其中的“徐”就代指徐州地区,据记载秦始皇曾于徐州城北的泗水捞鼎。而现今盱眙的明祖陵就有该场景的汉画像石。

  鼎基座上的壁画即从汉画像石取意,刻画的是车马出行图,车马出行图是记录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常见的车马出行图主要是刻在汉画像石上。除此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这里选用了“车马出行图”来展现汉代出行生活的一种情景。

  汉瓦景墙

  汉鼎背后则是用“汉瓦”做成的镂空景墙,汉代瓦当在继承秦代瓦当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瓦当的图案装饰上一时涌现出大量的文字瓦当,成为汉代瓦当的一大特色。现在大家看到的瓦当则是设计者采用1:1的尺寸比例,真实还原了徐州出土的汉代瓦当。所以说徐州园也是展示汉代文化的一个室外博物馆。瓦当的左右两则分别是徐州园简介及清代徐州古地图。整体景墙在施工工艺上采用了“双面绣”的形式,让大家从前后都能看景。景墙的背后大家看到的粉嫩粉嫩的植物,名叫——粉黛乱子草,它像一个红飘带一样,连接了徐派园林的古今。

  楚河汉界

  接着大家请紧跟我的步伐,从左边过来后,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小品“楚河汉界”。

  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会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也就是说,鸿沟就是楚河汉界。“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据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是在古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5年夏,秦末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此后,楚汉两军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只不过这里的楚河汉界已经没有了当年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战火气息,而是被抽象成了萌化版的棋子,有奔跑的马车、有流汗的士兵,每一个都自带表情。

  徐州苏堤

  提到苏堤,人们自然想到杭州西湖,那是苏东坡当年疏浚西湖时,以湖中葑泥而建。徐州苏堤也是纪念苏东坡的。请看这座拱桥,名为苏堤桥,公元1077年至公元1079年,苏轼在徐州任了三年知州,《徐州志·山川·苏堤》载:“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现在的徐州苏堤犹存,人们对于历史上的贤官总是充满深深的敬意,深切怀念。

  微山风光

  微山湖是徐州与山东交界处的淡水湖,著名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徐州境内的微山湖位于城市北部的铜山区、沛县辖区,沿湖滩涂长60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也是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自然风光秀丽。现在大家看到的微山风光汲取微山湖的精华来表现的,以芦苇荡、渔船为主要元素,向大家展示原生态的微山风光。大家现在可以穿梭在芦苇荡中感受一下微山湖的风光。有趣的是这个区域的通道是通过渔船串联起来的,走在其中,别有一番风味。

  汉亭生态

  穿过芦苇荡,对面的山体及山中的汉亭就隐约显现了,这片区域是徐州当代生态修复展示区的一个体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生态修复、利国利民”八个大字,这也是徐州坚持生态修复、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成果展示,造景手法是模拟自然山水展示徐州的山体生态修复及采煤塌陷地的修复。山上收集到的雨水通过层层跌水汇流入潭,最终通过溪道进入湖面。站在这里正好可以与山顶的汉亭形成对景,而汉亭在整体形式上采用的是汉代建筑的造型,材料为木材,结构为榫卯结构,展现汉代建筑的大气宏伟。站在汉亭上不仅可以俯瞰全园,还可以借景大师园与水上森林。徐州园通过自然的堆山理水手法,让方圆之地,以小见大,山间有溪、山脚有潭、山下有池、池中有岛,别有一番意境。大家肯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季节荷花依然盛开?其实是通过调控花期让荷花在这个月份依然可见,为得就是等待大家的光临。

  透水小径

  因为徐州园的游园路铺装采用透水混凝土,可以自然解决小雨的地表泾流,让地面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其实在次入口的这条小径上,大家肯定不难看出为什么还有一侧通向主入口的方向,而刚刚在主入口的时候,大家并没有看见这条小路?其实,这也是在设计整个园子的交通路线时埋下的伏笔,如果大家对徐州园还意犹未尽,可以通过这条道路,穿过汉瓦景墙继续玩遍徐州园。这也正是为什么汉瓦景墙在施工工艺上采用的是“双面绣”的做法,从不同角度依然有景可看,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徐派园林的“精致”。

  汉阙送客

  现在来到了出口,也是徐州园的次入口,两侧整齐摆放汉阙造型的花钵,汉阙是汉代的一种标志性构筑物,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在这里,您们看到的汉阙并没有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这也是徐州园想带给大家徐派园林的印象。

  徐州人的有情有义,源于他的楚风汉韵!俗话说,楚人重情,燕赵重义,徐州正好是一座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城市,他集纳了各方的优点。徐州园展示徐州两汉文化、彭祖文化以及微山湖地域山水特色,以八个特色典型景观呈现徐州“昨天、今天”的时代变化画卷。